留學錄取分享|Chicago Booth, LBS, HEC Paris, INSEAD MiM (GMAT新制715)

以下轉發學員錄取心得文 _____ 教育背景: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GMAT成績:新制 715 (99th percentile) 這份心得簡單分享【GMAT 備考時間線、申請時間線和心路歷程】,講得不夠明白的地方,歡迎私下找我繼續聊。 關於 GMAT 準備的部分,我另外發了較為詳細的版本在語言版,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看看。 【GMAT 備考時間線】 3 月左右被朋友拖著報名線上班,不過,就真的只是報名。拖到 5 月才意識到時間不多(因為打算申請 round 1), 卯起來看課程影片,並在 6 月中開始大規模刷題。在我的尺度上,「大規模」約略指的是一天十題 CR + 十五題 Q + 一回 RC == 僅管連講義都還沒寫完,為了體驗考試感覺,便先報名了 7 月中的第一次考試 (615),擔心忘記考試的感覺,不久便報名了 8 月中的第二次考試 (645),老實說,一直到這個時候,才寫完全部的講義,以及大部分的 OG (V),也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有點感覺了,可以認真考試了。這是一種打仗的感覺。 有了打仗的感覺,我報名了 9 月初的第三次考試。那段時間,每天寫(包括檢討)一回左右的 GWD、半回數學計畫,和少量的 DI 題目,這樣大概會花 3-5 個小時。 【申請時間線】 於我而言,找顧問的概念類似於買保險,不保證你能上 dream schools,卻能(幾乎)保證你交出去的文件,已是將現有條件最大化的結果,是個管理風險的方法。此外,顧問也能替你省下極大的時間與精力。 擔心好的顧問被搶走,於是我在 5 月就聯絡顧問,先卡個名額。我申請的是 round 1,時間挺緊湊的: 5 月開始認真看課程影片 6 月認命刷題並改好 CV 7 月繼續刷題 8 月中在辛苦刷題同時開始寫 essays 9 月初考完 GMAT, 在準備 TOEFL 的同時繼續寫 essays 10 月初遞交申請資料並接著準備面試 11 月面試 【心路歷程】 我滿 nerdy, 原先打算先在臺灣大學唸經濟研究所,再出國攻讀 PhD. 一直到 2023 年底,才有申請商研所的念頭。這個念頭來的很突然,主要是我開始感覺到即便有唸書的能力,在讀 paper 和做研究方面,我的熱情比不上擁有相似目標的朋友們。相較於埋首案牘,或是和研究夥伴聊著數學話題與研究方法,我更熱衷在餐桌上講些垃圾話。 總之,我決定先體驗顧問業的工作環境,於是到了有名氣的大公司試試水溫。滿幸運的,主管們對我挺放心,從而給了非常多的磨練的機會,包括處理正職的任務,甚至擔任某大電信業者的碳管理策略的專案負責人之一。做沒多久,我感覺這種生活方式挺迷人的,便開始研究起國外的好學校,以及申請學校的各種文件或考試,儘管當時的決心還沒那麼強烈。 腦袋空想著要上 M7, LBS, INSEAD 等頂尖學校,卻由於長年以來的懶惰尿性,一直到五月才卯起來準備 GMAT. 我有服兵役的義務,趕著申請 round 1. 倘若拖到 round 2, 可能將被迫在軍營裡頭準備面試,這是很不樂觀的情況。 同時,我找上很有名的顧問,著手擬定申請策略。儘管在校成績還不錯,實習經驗與頂尖管院學生的傳統實習路徑有段差距(在顧問實習之前,僅擔任過兩個機構的研究助理),且當時也不曉得在 GMAT 和 TOEFL 方面,我有多少的底氣。在這個條件下,顧問建議我在瞄準頂尖學校的同時,要多考慮 tier 2 的學校。不過,我很自負,只想上最有名的學校,於是認命地讀 GMAT, 有種背水一戰的自信與動力。畢竟,那是我當時還能控制的極少數變數之一(諸如 GPA, 實習經驗等變數,都已經是給定好的了)。 在準備考試強度最高的時候,我一從信義區下班,便趕著吞下挺隨便的晚飯,再 20 分鐘的高效小睡。這時候大概 8 點了,是時候動身前往溫州街的咖啡廳(喝柳橙汁)。埋首刷題到將近 12 點,才在耳機裡放著 Cigarettes After Sex 或是 Joji 和 Post Malone, 漫步回到房間,結束令人滿足的一天。這種規律且高強度的行程,其實我是挺享受的,畢竟讀書對我來說,是再平凡不過了的事情。就說了吧,我很 nerdy. GMAT 一戰的時候,儘管成績不好看(615),我毫無挫敗感,因為那個時候,我甚至只寫了非常少數的題目,心裡明白成績進步的 marginal effect 還很大。到了二戰,成績仍然不夠理想(645)這是由於 DI 單科考爆的後果,也是我自以為 DI 不需要準備的報應。另一方面,在花費最大心力的 V, 考得非常不錯,暗示著我的準備方向沒有偏差,便馬上報了約莫兩個禮拜之後的三戰。這時心情上有些焦慮,因爲快把時間的籌碼用完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頭,我每天碰一點 DI, 並維持 V 與 Q 的手感,最終拿到了申請名校的分數門票(715)。 在整個準備過程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身心健康,於是(幾乎)每天喝 3000 cc 的水,並規律地到健身房和泳池。這個策略在結果上令人滿意,在認知範圍內,我已盡最大可能地降低了考試與面試當天,因生理表現而失常的風險。 至於面試,我算是準備得十分周全,幾乎整理了搜集得到的 behavioral questions (and any slight variations), 再根據 essays 的整體方向來梳理故事,甚至變態到處理某些回答的停頓點、假裝思考的時機,以及情緒的表現。心態上,我把這幾場面試做以下定義:我和面試官將在接下來的半小時,愉快地討論我適不適合這間學校。 【結語】 將近半年的申請過程中,大概會吃上一些苦頭,希望各位朋友都能找到辦法撐過去,加油! 歡迎大家和我聯繫,無論是備考或申請學校的事情,能幫得上忙的地方我都挺樂意的,畢竟當初自己也麻煩過不少人了,it’s time to pay it forward! PS 不好意思,開啟私訊功能的時候碰上一些問題,想聊個天的話歡迎透過以下信箱聯絡我:55ynchan@gmail.com
Like
10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