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的「確定給付制」與「確定提撥制」兩者的優點、比較與建議(感謝ChatGPT協助整理
以下是台灣退休機制中「確定給付制」(Defined Benefit, DB)與「確定提撥制」(Defined Contribution, DC)的優點與比較,並附上台灣現況的說明:
一、確定給付制(DB)的優點
1. 退休金穩定:
• 給付金額在退休前就已確定,通常與工作年資和薪資掛鉤,退休後可享有穩定收入保障。
2. 風險由雇主承擔:
• 投資風險和退休金的資金不足問題由雇主負責,員工無需擔心投資績效影響退休金給付。
3. 長壽風險低:
• 員工活得越久,領得越多,無需擔心活太久而用盡退休金。
4. 鼓勵員工留任:
• 因給付與年資相關,員工有動力在同一雇主處工作更長時間。
二、確定提撥制(DC)的優點
1. 資金透明與自主性:
• 退休金由每位員工個別帳戶管理,提撥額明確且透明,員工可清楚了解資金累積情況。
2. 資金可攜性高:
• 若更換工作,退休金帳戶仍歸員工所有,不受雇主影響。
3. 成本對雇主友善:
• 雇主只需按月提撥固定比例至員工帳戶,無需承擔投資績效或資金不足的風險。
4. 投資靈活性:
• 員工可選擇投資標的(如公、私募基金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調整投資策略。
三、確定給付制與確定提撥制的比較

四、台灣現況
1. 公部門(軍公教人員):
• 傳統上採用確定給付制,但因應財政壓力,2017年實施退休改革後,改為確定提撥制與確定給付制並行的混合模式(部分退休金來源仍採DB制,另有自提的DC帳戶)。
2. 勞工:
• 自2005年《勞工退休金條例》修法後,所有新制退休金均採用確定提撥制,雇主需為勞工每月提撥薪資的6%至「個人專戶」,勞工可自提薪資的6%(享有稅務優惠)。
• 舊制(2005年前)退休金仍保留確定給付制,但僅適用於未轉入新制的勞工。
3. 企業經營者與自營商:
• 無強制退休金機制,需自行規劃退休金,常利用個人儲蓄、保險或年金保險進行儲備。
4. 挑戰:
• DB制負擔過重:公部門歷年累積的退休金負債龐大,改革是因應人口老化與財政壓力的必要手段。
• DC制回報率低:新制勞退基金因投資保守,實際回報率偏低,勞工退休後的保障不足,需額外規劃補充資金來源(如年金保險)。
結論
確定給付制提供穩定保障,但對雇主與政府財政負擔大,適合財力雄厚的單位;確定提撥制則兼顧靈活性與個人自主性,但員工需承擔投資風險。對於台灣勞工和企業經營者,混合使用確定提撥制與其他補充工具(如年金保險)是應對老年生活開支的重要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