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文化銀行|吹的,是時代的氣息吶!
吹糖技法大揭密!竟源自一場陰謀論?
追蹤行長,帶你看更多臺灣文化:
行員們有遇過吹糖人嗎?
前一篇我們介紹了國寶級藝師── 翁登賢師傅,吹糖的一生
究竟,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是怎麼吹出來的呢?
跟著行長一起來看看這如魔法般的技藝吧🧙
#陰謀下誕生的把戲?
據說,吹糖技藝始於明末清初,朱元璋為代代傳承皇位,在「功臣閣」款待有功人士並暗地縱火。一片哀鴻遍野中,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相救,兩人趕緊調換服裝。此後那位談笑用兵的謀士再也不見蹤影,街上則多了一位以糖變戲法的賣藝人。
#看天吃飯的絕活
吹糖看似簡單,卻蘊含極為繁複的工法及勁道。吹糖前,需先將摻白砂糖的麥芽糖水放入鍋爐裡,以炭火加熱約40分鐘,軟化後用力敲打、攪拌。「太硬不行,太軟也不行!」吹糖人須根據天候調整火侯,太熱會使糖料過軟,吹不出形狀;溫度太低,糖料太硬,吹起來則容易破掉。
#捏、拉、彈、吹的功夫
糖軟化後,取出適量放入銅製的小鍋裡。吹糖時,先挑上一點糖膏,將其搓成圓形並壓扁,利用大拇指做成管狀,而後從麥芽糖管狀中間部位拉取約十公分的長度。待吹管冷卻後,用手輕巧地彈掉,使其成為吹管,並置入撒滿太白粉的糖模內,最後以口緩緩吹氣成形。
#真「經」不怕火煉
小小一顆糖球,恍如被仙女棒一點般,突然有了生命。看似神妙,卻是幾經痛苦才練就而成的。「以前高溫的麥芽糖常常黏在手上,拔不起來,等到拔掉時,已經起了好幾個水泡。」滿手傷痕是吹糖人辛苦的寫照,為親自感受糖的溫度,在一次次的磨練下培養出忍受高溫的經驗。
#要價不菲的模具
除了技藝本身,吹糖模具也另有講究。砍下樟樹後,須先靜置等木頭乾燥後才能製作模型,否則模具吹出來的糖人會歪七扭八,不夠美觀。此外,吹糖模具所費不貲,甚至需花費上萬塊錢購買印有龍圖騰的模型,這也成為吹糖技藝逐漸消逝的原因之一。
#吹糖技藝的式微
民俗技藝雖乘載豐富的文化價值,現實上卻難以養家餬口。欲習得吹糖手藝,除了外在「資金」支持,更需有內在堅定的「決心」,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加之全球化影響,兒時玩物逐漸被電子產品或其他東西取代,吹糖人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臺灣的街頭巷尾中......。
#延續百年的溫度
傳統技藝保存不易,但現今仍有幾位老師傅致力發掘有才之士,努力將劉伯溫的絕學傳承下去。
為符合當今世代消費者需求,除了過往常見的十二生肖造型,現在也加入小孩喜歡的Hello Kitty等,在延續傳統製作精神的同時,為這項民俗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行員們的童年記憶中,還有對哪種糖特別印象深刻呢🍬🍭🍫
⠀
📧 快Tag那位超~~~愛吃糖的朋友
下次一起去找吹糖人吧~
⠀
🙋♂️ 文化銀行,謝謝您的光臨
我們下次見!
⠀
👉完整文章|文化銀行《【記憶裡的古早味】吹夢巨人翁登賢 ——百變糖人蘊藏甜蜜回憶》
更多臺灣文化的故事:
• 參考資料|
郭美瑜(2006年6月18日)。沒錢唸書學技術,造就吹糖國寶翁登賢。大紀元。
黃重豪(2018年3月26日)。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外表可愛,入嘴可口。臺北畫刊,(565)。
⠀
📷 圖片來源|
圖二、 清.佚名。北京民間風俗百圖:吹糖人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圖三、Rebecca Siegel。Boiling Sugar Syrup。Flickr。(CC BY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