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影片,不只是娛樂——談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身為一名老師,經常能看到孩子們在課餘時間討論喜歡的YouTuber、網紅,甚至會模仿言行舉止。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影片有時不只是單純觀看,而是將這些影片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 當「觀看」變成「認同」——從 DK 批評孫生事件談起
昨天,YouTuber DK 在影片中批評反骨男孩孫生,因其拍打女性臀部被判刑五個月(可易科罰金),事後卻在社群發文:「我沒事,讓你們擔心了,很多人說我遇到瞎妹。」
DK 直接點出:「這根本是在檢討受害者!」作為公眾人物,孫生不但沒反省,還利用自己的聲量來營造受害者成為加害者。
身為教育工作者,其實會思考的是:孩子會怎麼看這件事?
👉 如果孩子崇拜這些網紅,會不會覺得這種行為是「幽默」或「沒什麼大不了」?
👉 他們能意識到這是性騷擾,還是會覺得是小題大作?
當孩子觀看影片容易因為喜歡某位創作者,就對其言論照單全收,甚至模仿、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模式,如果孩子們不具備基本的媒體辨識能力,很可能無意間吸收錯誤的價值觀,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不適當的行為。
🧠 媒體識讀,不只是「看」而是「思考」
面對網路影片,我們應該教孩子問自己:
✔ 「這個影片的觀點公平嗎?」 🎭
✔ 「這是事實,還是個人意見?」 🗞️
✔ 「如果我是當事人,會怎麼看這件事?」 👀
如果孩子能夠養成這樣的思考習慣,他們在接觸網路資訊時,就不容易被誤導,而是能夠站在更理性的角度去判斷訊息的可信度。
👨👩👧👦 家長可以怎麼做?關心當下,討論事後
很多家長會直接說:「這些影片沒營養,不要看!」
🚫 但這樣的做法,可能讓孩子更抗拒,甚至偷偷看。
更好的方法是「先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關心他們在看的內容」 🌏。
📱 當孩子沉浸在影片時,不急著評論,而是先陪伴,甚至問問:「這部影片有趣嗎?」
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興趣,而不是對影片的審查。
💬 等到影片結束後,換個環境,輕鬆地聊聊:「剛剛那部影片講的,你怎麼看?」
離開影片後再討論,孩子比較容易客觀思考,也不會覺得是在被說教。
這樣的對話,比直接禁止更有效,還能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 幫孩子建立「判斷力」,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無法阻止孩子接觸網路📱,無法阻止孩子觀看 YouTube、TikTok,也無法要求他們不去追隨喜歡的網紅,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 學會思考,分辨對錯。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會思考,才是真正的超能力!🦸♂️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仍能保持獨立思考與媒體識讀,成為真正有智慧的數位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