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一定有收穫?以社會學衝突論解釋貧富差距

你有覺得自己跟富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遙遠嗎?為什麼自己拚死拚活地替他人做事,但拿到的薪水卻不足以支撐自己的夢想,反而是幫助資本階級完成他們的夢想。以前可能只是房子買不起,但現在卻連車子也無法負擔,連結婚生子都是遙不可及的想像,反倒資本家、財團的豪宅一棟棟地建起。如此現實及殘酷的情形,讓人不禁懷疑「努力真的有收穫嗎?」事實上,貧富差距的現象在現今社會是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且階層化與社會不平等愈來愈明顯。那麼,貧富差距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嚴重呢?階層化的情形真有辦法改善嗎?
megapx
從數據來看,我們將每個家戶的可支配所得分成10等份,發現前10%的家戶歷年所得變化非常明顯,而後10%的家戶則相對平緩,且兩組差距逐年擴大。在2021年,前10%家戶的可支配所得,是後10%家戶的5.19倍,可說台灣的貧富差距相當明顯。更殘酷的是,財產愈多的人,所得佔總財產的比例其實愈少,像是富人就能夠藉由房產、繼承等方式累積財富,因此貧富差距比我們想像地還要嚴重許多。
megapx
(取自於:行政院主計總處。1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那麼,貧富差距是怎麼擴大的呢?這裡以馬克思為代表的衝突論(conflict theory)解釋。衝突論者認為社會被分為好幾層,不同層之間的成員,擁有的資源與權力各不相同。愈上層的人可以享有愈好的酬賞,而愈下層的人由於沒有資源與生產工具,所以只能依附於上層為其效勞。例如中古歐洲的莊園經濟,下層的佃農就得依附地主為其耕作。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資產階級掌握生產工具,而無產階級由於缺乏資源,所以只能依附在資本家底下做事,也就是俗稱的「勞工」。在該階級關係中,資本家為了創造更多利潤,會想盡辦法剝削勞工,好讓自己的財富累積,而且勞工生產的最終成果大部分將由資本家吸收。也就是說,勞工生產的愈多,勞工能拿到的酬勞卻只有一點點,反而資本家的財富累積會愈來愈多,這就是貧富差距擴大的其中一項原因。
megapx
舉例來說,在某科技廠裡,勞工幫老闆製造手機,但勞工創造的價值大部分會被老闆吸收,能得到的只有固定的工資而已。因此,每當勞工製造的產品愈多,老闆能得到的「利潤」也就愈多,這些利潤通常會稱作「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事實上,資本家會希望剩餘價值能夠愈多愈好,因此會用各種方法壓榨勞工,像是降低工資、延長工時等。 綜上所述,衝突論者認為勞工努力工作只是幫資本家累積財富而已,但勞工卻得不到應有的收穫,所以他們主張社會資源與權力應當重新分配,不能只讓資本階級掌握生產工具。因此,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階級鬥爭」是無可避免的,而最終目的就是希望社會資源能夠平均分配。不過,事實上社會資源不可能平均分配,貧富差距基本上也很難完全消失,而現今社會能做的,就是盡量朝「社會平等」的方向努力,並且保障窮人的基本生活能夠穩定,以及透過稅制讓貧富差距能稍微縮小一些。然而,現今社會的貧富差距絕非僅能透過階級鬥爭就可以解決,反而只會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損失。因此最後,對於衝突論的部分觀點,我們是採懷疑態度的。 ➤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台灣希望2008專題系列之六。2007年10月15日。台灣的新窮人 陳志柔、林國明(202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巨流圖書公司 巷子口社會學。當社會學遇見管理學:一個小主管的經驗談。2015年6月2日。取自於
上報。一邊天堂另一邊地獄,巴西貧富差距催生高樓旁的貧民窟。2017年12月20日。取自於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社會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別人的地板是自己的天花板,別再假裝房間裡的大象不存在。2019年12月20日。取自於
姜添輝(2006)。K. Marx: 衝突理論的先驅大師。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 人物與思想(pp.1--31)。台北:高教 施蘊芳(2013)。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民眾對貧窮歸因態度之研究 行政院主計總處。1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22年10月編印
Like
Haha
Sad
7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