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命十年》:註定沒有結果的愛情,你還會開始嗎?
「如果這段愛情註定沒有未來,你還會選擇開始嗎?」
我們總會期待愛情能夠長久,甚至天長地久。然而《餘命十年》卻拋出了一個殘酷的問題:如果你明知道這段愛情的終點是離別,你還會勇敢去愛嗎?
這部電影改編自小坂流加的同名小說,故事的主角高林茉莉在 20 歲時確診罕見疾病,醫生說她可能活不過 30 歲。從那一刻開始,她的人生就像被設定了倒數計時。她無法期待未來、不能計劃長久的事,甚至連愛情她也不敢輕易觸碰。因為她害怕,害怕自己會帶給別人痛苦,害怕愛上之後,迎接她的不是幸福,而是更深的絕望。
但命運卻在她所剩不多的生命裡,讓她遇見了真部和人,一個曾經失去生活目標、在低潮中掙扎的男人。兩個人相遇,彼此溫暖、彼此改變,卻也不得不面對生命中最殘酷的課題:「愛,真的能夠戰勝死亡嗎?」

▪️當未來被奪走,還能怎麼活?
20 歲,正是大多數人開始探索世界的年紀。還記得20歲的我正在懵懵懂懂的享受這個世界,讀著書、打著工、與朋友享受瘋狂的成年初期、談著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對茉莉來說,未來根本不存在。
當醫生告訴她:「妳的病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可能無法活到 30 歲。」她也反覆的思考著「為什麼是我?」,這或許是任何人在面對不公平命運時,第一個會產生的疑問,但最難過的是這個問題永遠沒有解答。
但哭泣、憤怒都改變不了現實,茉莉最終選擇接受,甚至開始積極地過好每一天。她開始利用室友姐姐給的攝影機記錄生活,努力讓每一天都有價值,盡可能去體驗各種以前不曾嘗試過的事情。
然而,即使她表面上裝作沒事,但她的內心仍然充滿了恐懼。因為她知道,自己終究只是「在倒數」。這種倒數,讓她比任何人都更珍惜時間,但也比任何人都更害怕時間流逝。
▪️既然註定會分開,為什麼還要開始?
茉莉與和人在一次同學會上重逢,和人曾經有一個看似不錯的未來,卻因為一些挫折變得渾渾噩噩、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而茉莉雖然身體脆弱,卻擁有強烈的生命力,努力活出自己的價值。
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很自然,沒有刻意的浪漫,也沒有狗血的橋段,就是一種淡淡的溫暖。但當和人逐漸被茉莉吸引,想要更靠近她時,茉莉卻選擇後退。
因為她知道,自己沒有未來。
如果開始了,最後卻只能迎來離別,那這樣的愛情真的有意義嗎?
有些人因為知道自己病重,而不敢談戀愛,怕讓對方陷入痛苦。
有些人因為知道自己終究會離開,選擇與愛的人保持距離。
但這樣真的比較好嗎?對自己與對方何嘗不是一種傷害呢?
▪️「遇見你以後,我開始害怕死亡。」
當茉莉真正愛上和人時,她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害怕死亡。
因為長期的住院,人生變得無趣又枯燥,她甚至開始習慣了死亡的存在。但當她有了愛的人,她開始想像「如果我能活久一點就好了」,才發現自己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
和人一直深信茉莉的病有康復的那一天,卻也因此茉莉開始變得焦慮,害怕某一天她會倒下,會讓和人痛苦不堪。因為害怕那一刻會讓兩人承受不住,她選擇提出分開,選擇一個人迎接死亡。
▪️家人永不放棄的愛卻成為茉莉深深的自責
這部電影除了愛情,還有很重要的一條線,就是親情。
茉莉的父母及姊姊一直很支持她,但正是如此,茉莉感到愧疚與自責,覺得自己造成家人的壓力與負擔。
在聽到醫生宣判病情時,茉莉的父母比茉莉早一步哭了出來,也因此茉莉強迫自己撐住,不再讓父母感到難過,但一直壓抑著的情緒,在一次與家人討論轉院時爆發,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茉莉滿滿的無能為力。
當她的病情開始惡化時,她選擇不告訴父母,也不讓和人知道,因為她不想讓他們更難過。她用沉默來保護他們,但同時也讓自己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非常多人都擁有這種「不想讓愛自己的人擔心」的心理,明明自己也害怕,明明也需要被安慰,卻選擇一個人承擔,因為不想讓家人再承受更多的痛苦,但家人與我們都在相互心疼啊。
————————————————————————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是你,會選擇開始嗎?」
有些人會覺得,既然最後會分開,那何必讓彼此痛苦?
但也有人會覺得,人生本來就充滿無常,能夠擁有的時光,才是最重要的。
《餘命十年》告訴我,愛情的價值並不在於「天長地久」,而在於「曾經擁有」。哪怕最後的結果是離別,但只要曾經擁有過快樂和幸福,那已經是得來不易的禮物了,若是因為害怕結果而不敢開始,錯過的就是滿滿的回憶與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