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一年多的防疫分享
2021年5月31日 11:04
最近台灣疫情突然變得嚴峻,讓我彷彿又回到了去年三月,因為擔心在台灣所愛的人,這一個多禮拜都睡不好。
雖然我不是醫療專業的人,但還是想分享這一年多來,我們是如何防疫的,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去年一月時,在美國就有許多「關於亞洲的肺炎」的討論,當時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都認為這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事,甚至reddit上也有人說這只是小感冒而已。
二月時許多灣區的科技公司開始在家工作,AJ每天跟我吵架,不想讓我去上班,他認為到處都是病毒很危險。我一直用新聞回堵他,政府說還在控制中,電視上還在吵是否要戴口罩。新聞一直唬弄到三月,所有人就突然強制被居家庇護(shelter in place)。
在德黑蘭長大的AJ,在美國做健檢時,被醫生診斷為肺發育不良,此症狀多發於空污嚴重的地區。所以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們說好要盡力死守到底,除非有疫苗或解藥。
以下是我們這一年多來的防疫方式:
🔵使用線上購物買菜,我平常是用Instacart與Weee!這兩個App買菜,在App裡訂好菜,在約定時間內就會送到門口很方便。所有外包裝我都會用酒精擦拭,能夠久放的食材,例如:罐頭,我會放在車庫靜置一週。包裹一律放在車庫靜置。三餐全部自己煮,不點外賣。
🔵關在家三個月後,我們兩個人都變得很憂鬱。後來想到的作法就是凌晨五點到附近的湖散步,我們的經驗是六點前人非常少。只要外出散步就帶口罩,車需要加油時,我會帶手套,包包跟車上都備有洗手液,隨時使用,散步完回家馬上換衣服跟洗澡。
🔵人際往來全部轉為線上。以前常一起看電影的朋友,我們約好同時間看一樣的電影再討論。(雖然聽起來有點蠢😂但也是疫情下的小確幸了)我不時會跟同事打電動(因此迷上Among Us) 會跟朋友messenger聊天或是寫email。
這幾天看台灣的論壇,發現台灣人的一些觀念,跟我接收到的訊息,或自身經驗不符合,想提出來討論。當然我的訊息也不一定是對的,歡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見,或是糾正。(相關的資料連結我會貼在最後)
🔴重症與死亡不是只針對老年人,或是有慢性病史的人。
根據五月的最新報導,在智利,過去幾個月以來,39歲以下的年輕人因為covid住院的比例,上升超過70%。在巴西,covid病患中,40歲年齡層有最高住院比例。在美國部份區域,20幾歲因為covid住院的人,甚至比70幾歲的人還多。
很遺憾的,AJ大部份的親戚都得到covid。其中一人死亡(38歲),一人重症(36歲),兩人皆無慢性病史,反而大部份60-70歲的親戚是輕症。我們詢問過醫生,為何這麼年輕會死亡?(我們無法接受)醫生說他認為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攻擊自身器官,但他也不確定,畢竟目前人類對covid的了解還有限。
🔴台灣不少人還是會點食物外送... 這其實也是有風險的。根據研究,covid-19是不怕高溫的,covid能在攝氏75度的高溫中活3分鐘,65度環境能活5分鐘,60度環境能活20分鐘。食物在製作過程,並無法保證時時處在75度以上高溫。也有紐約醫生指出,他的一些病人完全未出門卻得covid,他懷疑是點外賣的關係。雖然目前研究指出點外賣的風險還是低的,但仍無法完全排除。建議若點外賣,最好所有食物都經過微波加溫殺菌。
🔴令我恐懼的不是死亡率,而是後遺症。目前Covid-19的死亡率,在各國約在1-3%左右。但我發現台灣媒體,多討論死亡率,很少提及...得過covid的人,是可能留下長時間後遺症的。我目前在美國讀過的新聞,有些說五分之一的康復患者留下後遺症,有些說三分之一,也有報導說美國有840萬的痊癒患者需要長期醫療照護。
痊癒後卻留下後遺症的人,被稱為long haulers,後遺症多元,可能是肺、心臟、神經系統、腎臟、肝...或是其他器官不同程度的受損。
AJ的妹妹(25歲),目前就處在long haulers的狀態,她每天都很累,總是覺得睡不飽,走一小段路就會喘,已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她目前休學靜養。希望她能盡快痊癒😢
我查了一些資料,研究顯示有慢性病史,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等的患者更容易成為long haulers,但也有輕症患者留下後遺症。
最後還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觀察:
🟣防疫風險最大的不是出門,而是群聚。加州一開始居家庇護時,大部分人都還待得住,關一兩個月後,大家就會開始沒耐性、焦躁,然後年輕人自以為身體好,沒在怕,就會開始往外跑。再加上一些節慶,例如美國感恩節... 就是疫情真正爆發的時候。我聽過很多身邊案例,都是「見家人」得到的。我也有認識的人,一年多來只見過自己媽媽,就確診了。跟家人朋友聚餐、串門子、打牌... 在這非常時期是很危險的。
🟣網上很多對確診者的獵巫行為,是沒有必要的。沒有人希望自己確診,這個病毒的感染力很強,美國有些案例沒出門也得到。獵巫行為只會讓潛在確診者不敢就醫,造成更多隱患。
這一年多來,是我經歷生離死別最多的時光,流了很多眼淚,也第一次深刻體會人生的無常。從一開始的驚慌、恐懼,到後來學習與未知共存,並把握活著的每一天。
目前台灣在邊境圍堵政策與人民的自律下,已成功爭取一年多的時間,這已是了不起的成就。現在的情況其實很簡單,就是等待疫苗與接種的到來。我相信這只是隧道盡頭的最後一點黑暗,都會過去的。
我們都可以的。
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會重症與死亡:
外帶食物與超市送菜安全嗎?
消滅covid-19需要的溫度:
Covid-19後遺症-long haulers:
(圖片打疫苗後拍的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