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了解USB3.1、USB 3.2 Ge1/2..等介面差異,下次不會再搞混啦!

嗨大家 我是Jing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USB的一些規格! 相信各位應該經常被目前市面上各種USB的名稱搞得頭昏眼花 USB3.0、USB3.1、USB3.2、USB 3.2 Ge1/2..等 別說一般消費者了,就連我一開始也很容易被搞混 所以今天就來快速帶大家了解目前市面上常見的USB規格 其實這類型文章網路上有非常多 但是因為制定規範的USB-IF開發者論壇近幾年對命名朝夕令改之下 導致目前有這麼多版本的稱呼,有些文章資訊較舊而容易讓讀者混淆 就以目前來說,目前USB介面有以下四種
megapx
USB2.0應該不用特別說明,已經相當古老的介面,名稱也沒有更改過 USB3.2 Gen2x2比較特別,我放到最後講 最容易讓人搞混的大概是中間兩種USB3的規格 從表格中可以發現,USB3.1與USB3.2出現名稱重疊的狀況 也就是說,如果只看到一個裝置標示USB3.1或USB3.2 完全無法從名稱上判斷到底能支援到5Gbps還是10Gbps 必須要完整標示Gen1或Gen2才有辦法得知它的實際版本 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裝置幾乎都沒有標示的很清楚 這點是目前USB識別上比較麻煩的地方 所以我個人習慣都會以Gen1、Gen2來稱呼   懶人包大概就是 USB3.2 Gen1 = USB3.1 Gen1 = USB3.0 USB3.2 Gen2 = USB3.1 Gen2 單純標示USB3.1 & USB3.2 = 無法判斷 不過以我目前的經驗來看,如果只有單純標示USB3.1 & USB3.2 大部分狀況下都是Gen1(5Gbps)的頻寬,大部分支援Gen2的裝置都會特別標示 這部份則是會有很多廠商使用”支援最新USB3.2”來宣傳產品 如果一般消費者沒有搞清楚就很有可能落入話術陷阱當中了! 所以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 而關於USB3.2 Gen2x2則是這兩年才推出的規格 雖然它的頻寬很快,但是相容性和普遍性現在看來實在是太狹隘 只有在目前部分最新的Intel X299、Z490及AMD TR40高階主機板上才有搭載 我個人認為這個算是比較過渡性質的規格,定位較為尷尬 因為上面還有一個Thunderbolt 3頂著 真的要高速可能要到下一代USB4才有望普及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理論,接下來我透過一些實際的舉例來解說 首先我們要知道USB2.0、USB3.2 Gen1/Gen2的頻寬速度
megapx
  這邊頻寬的單位是bps,如果換成在Windows中常用的MB/s則需要除8 轉換之後的速度大概是這樣: USB2.0:60MB/s USB 3.2 Gen1:625 MB/s USB 3.2 Gen2:1250MB/s USB 3.2 Gen2x2:2500MB/s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只是理論值轉換 在實際使用上會受到傳輸協議、指令等影響 所以幾乎不可能在傳輸檔案時達到這樣的速度 大部分狀況下USB 3.2 Gen1提供的頻寬其實已經很充裕 一般的隨身碟、外接硬碟(HDD)、SD讀卡機等裝置其實用Gen1來跑就綽綽有餘 舉例來說:
megapx
像是這個TCELL 4K EVO隨身碟,僅標示USB3.1 但從” 讀速300MB/s、寫速100MB/s”可得知使用USB 3.2 Gen1即可滿足
megapx
而這支SanDisk Extreme PRO則是有標示USB3.1(Gen 1) 讀取速度最高達420MB/s,寫入速度最高達380MB/s,算是旗艦等級的性能
megapx
3.5吋外接硬碟的部分,基本上連續讀寫性能在100MB/s上下 所以使用USB 3.2 Gen1就夠了(即標示的USB3.0)
megapx
SD讀卡機的部分,以最常見的UHS-I規格來說 基本也是使用USB 3.2 Gen1就能應付(即標示的USB 3.1 Gen1)
megapx
部分的外接SSD會使用USB 3.1 Gen1介面 像這顆SSD提供了讀430MB/s寫420MB/s的速度,基本已達到Gen1天花板 而目前USB 3.2 Gen2 以上的提供的頻寬值 我覺得比較泛用的方案是M.2 NVMe SSD(外接盒)會應用到 甚至有些SATA SSD也會使用Gen2的方案來傳輸(雖然速度只比Gen1快一些)   舉例來說:
megapx
megapx
megapx
以上幾顆外接SSD讀寫大概可達500MB/s以上的水平 比前面提到的TEMA PD400快上一些,因為他們使用上了USB 3.2 Gen2介面 而讀寫達到1000MB/s的外接SSD也是越來越多 這個速度大概就是USB 3.2 Gen2的極限
megapx
megapx
megapx
以上幾款算是比較常見的USB 3.2 Gen2高速SSD 如果你需要用上這種類型的外接SSD 就需要特別注意你的裝置(主機板、機殼、筆電)要有支援到USB 3.2 Gen2 主機板的部分,基本上現在主流的板子都有支援到 產品官網基本都會標示IO的規格
megapx
舉例:TUF GAMING B550-PLUS 後IO就有支援USB 3.2 Gen2(Type-A&C各一) 機殼的部分 如果是要前面板支援USB 3.2 Gen2,通常則需選購到較新中高階才有搭載
megapx
舉例:之前開箱的Pure Base 500DX有支援前置USB 3.2 Gen2 Type-C 但是要注意的是,選購的主機板也須支援前置USB 3.2 Gen2插槽才能安裝! 這部分同樣也需要較高階主機板才有搭載 舉例來說,華碩最高階B550晶片組 - ROG STRIX B550-E GAMING 才有搭載前置USB 3.2 Gen2插槽(連接機殼排線專用)
megapx
而在筆電的部分,也是需要注意 通常比較高階的電競筆電幾乎都有支援USB 3.2 Gen2 較為入門的筆電則不一定,購買前務必仔細查看規格! 舉例來說ROG Zephyrus G14產品頁面上就有標示清楚支援的USB版本 兩個Type-C都是提供了USB 3.2 Gen2的頻寬 並且其中一個還有支援DP影像輸出的協議,可以配合攜帶式螢幕使用 整體擴充性能很優秀
megapx
再舉另一個例子,比較入門的ASUS F571GT 雖然有搭載Type-C的介面,但是為USB 3.2 Gen1的版本 所以最快僅有5Gbps的傳輸速度
megapx
所以如果經常有大型文件傳輸需求的用戶 我強烈建議在選購筆電時至少要找有支援USB 3.2 Gen2的型號!   最後則是目前相當罕見的USB 3.2 Gen2x2 這個系列的產品說真的連我都沒玩過,目前市面上大概只有這兩款產品支援 而且價格真的..很昂貴
megapx
megapx
雖然標示可達2000MB/s的速率 但實際使用上需要主機介面、裝置、傳輸線三者都滿足的條件下 才有機會達到上面標示的數字 主機板的部分,目前支援USB 3.2 Gen2x2的型號真的超少 舉例:MSI MEG Z490 UNIFY
megapx
總結來說USB 3.2 Gen2x2雖然速度很快 但是目前支援的平台和裝置的解決方案實在太少且成本高昂 需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普及 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紹了市面上常見的USB介面規格 雖然版本命名相當凌亂,但只要了解Gen1(5Gbps)和Gen2(10Gbps) 支援的頻寬和速度後,相信大家就不會搞混! 那麼以上就是這次的文章分享 之後有閒我應該也是會拍成影片再講解一次XD 延伸閱讀: 我之前發布兩支影片,裡面有講解一些外接SSD的細節(主要都是外接盒) 有興趣的卡友可以參考看看! 【Jing】超簡單! 低成本DIY外接1TB SSD | 比傳統硬碟快5倍! & Type-C 介面
這部影片主要講解如何使用2.5”SSD來組裝至外接盒內部 也有比較使用USB 3.2 Gen1 & Gen2的速度差異 【Jing】比SSD本體還貴的M.2外接盒..最後還是敗下去啦! | ROG Strix Arion 評測
這部影片是使用較高速的M.2 NMe SSD來安裝至外接盒內 使用了較高速的USB 3.2 Gen2,但仍然犧牲了大量的性能 不過也算是目前比較泛用的解決方案了
愛心跪
108
留言 14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