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真的有價值嗎?
今年年初,我開始在 Dcard 等平台分享了許多比特幣相關的文章,可惜的是,即便到了 2024 年,依舊有許多網友看到『比特幣』這三個字就認為是詐騙與龐氏騙局...
最近因為比特幣即將突破 10 萬美元的緣故,身邊又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問我該不該投資比特幣。我個人有配置不少資產在比特幣,但在回答這樣的問題之前,我都會建議他們先花一些時間加強自己對比特幣的認知,否則面對波動這麼大的標的,不熟悉的投資者很容易在暴漲時 FOMO,又在回調時慌亂地割肉認賠 🥲
剛好幾個月前我在 Youtube 上看到了一部影片摘要了方舟投資的比特幣研究報告,我認為部分內容非常適合想入坑的新手學習,因此就藉這個機會分享給各位~

註:方舟投資(ARK Invest)由 Cathie Wood 創立,專注於投資具有『破壞式創新』特質的資產。在 2014 至 2021 年間,其基金曾創下年化報酬率高達 39% 的亮眼成績,因而被媒體譽為「女股神」。
首先,很多人認為比特幣的價值在於其數量限制而產生的稀缺性,但我認為它真正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可預測的貨幣政策』- 每十分鐘產生一個區塊與特定數量的比特幣,並且每四年產量減半,使最終總數停在 2100 萬顆。
不論是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抑或是政府所發行的債券,這些資產都很難提供投資人『可預測性』,就像特斯拉即使透過董事會制訂規則,保證永遠不會發行新股稀釋股東權益,我們也很難確定這些承諾未來是否會跳票,而美國也曾在 1971 年取消了金本位制,停止美元兌換黃金的制度...
而比特幣之所以能提供這種可預測性,就要說到它的核心精神『去中心化』,不像公司有董事會、國家有政府,比特幣的系統中,沒有一群特定的人能控制比特幣的發行規則。我們能觀察到許多國家都不斷地透過通貨膨脹來稀釋國民手中貨幣的購買力,更有甚者會透過金融體系扣押、充公人民的財產,而去中心化就能確保我們手中的比特幣不被過度稀釋,也讓資產得以以政府較難控制的形式儲存與轉移。

註:比特幣系統不被任何特定的機構控制,而是由世界各地的參與者公同維護,也因此不存在傳統中心化組織的權力過度擴張等問題。
當然,為了實現去中心化的理念,比特幣的交易系統也需要付出一些額外的代價,但在我看來,這些代價遠不足以掩蓋去中心化所帶來的優勢與其必要性:
(ㄧ)價值波動過大,因此不適合作為價值儲存工具,更不適合作為交易媒介?
回顧過去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貨幣政策通常只能解決總經政策三難困境中的兩者:
1) 獨立的貨幣發行量
2) 固定匯率
3) 自由流通
舉例來說,金本位制的美元與黃金採固定匯率,並且能夠自由流通,但其貨幣發行量就受限於黃金的產量;而二十世紀各國使用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作為儲備,控制貨幣的發行量,卻在最後因為美國拒絕了黃金的兌換而結束...
比特幣系統為了提供透明可靠的貨幣發行制度並讓比特幣自由流通,則付出了無法固定匯率的代價。因此,只要短時間內的供需改變,其價格就可能出現劇烈變化。
而比特幣的短期價格波動雖然較大,但以『價值儲存』的角度來說,比特幣幾年下來的購買力不但沒有衰減,甚至還顯著增加。相較來說,法幣雖然看似穩定,但其儲存的購買力卻持續且快速地衰減。以過去十年為例,比特幣對美元的年化報酬約落在 74%,而多數法幣對美元甚至都還是貶值的...

註:辛巴威政府為了償還債務,大量印鈔,最終引發惡性通膨。2008 年底,政府甚至發行了面額高達 100 兆的鈔票,但如此龐大的數字卻僅能換取三顆雞蛋,成為經濟崩潰的經典縮影。
除了波動較大之外,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其每秒能處理的交易量也相對不足,這則又牽扯到另一個貨幣交易系統中的三難問題:
1)去中心化
2)安全性
3)速度
為了滿足去中心化,比特幣勢必要在安全性與速度上做出取捨。比特幣系統其實就是由各參與者共同記帳的電子帳本,而為了讓每筆交易具有公信力且難以被篡改,其處理速度也自然比中心化的系統來得慢。至於這樣的系統能不能作為交易媒介,也取決於我們的交易場景。
如果我們今天想買的只是一杯咖啡,那麽交易速度的重要性顯然會遠高於去中心化與安全性,畢竟即使該筆交易出現問題,我們的損失可能也就不過是一杯咖啡;但如果我們要買的是價值較高的房產,交易的去中心化與安全性就會遠比速度來的重要。

註:隨著區塊鏈技術日益成熟,閃電網路與 Layer 2 等創新技術應運而生,不斷優化比特幣的交易速度,為其應用場景注入更多可能性。
(二)無意義的能源消耗?
除了能否作為交易媒介之外,比特幣也因為其造成的能源消耗飽受批評,這也是當時 Elon Musk 停止接受比特幣支付的理由(藉口?)🤣
許多人批評比特幣挖礦需要多台電腦,一週 7 天,一天 24 小時,不間斷的運作,不只會消耗大量能源,也會造成環境污染。不過根據方舟投資在 2021 年的研究,開採比特幣產生的碳排放量僅約 6100 萬噸,開採黃金約為 1 億 4400 萬噸,而維持傳統銀行運作則約為 13 億 6800 萬噸。
當然,真的要嚴謹比較的話,我們還得考慮這些耗能實際上會為我們創造多少價值(ex. 完成的交易筆數等),但這段的重點在於,我們日常仰賴的金融系統其實也一樣會消耗能源,而且還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多。
另外,比特幣的能源消耗不同於其他產業,它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能在任何地方開採,也因此可以協助回收即將被浪費掉的能源。舉例來說,多數的綠能發電(風力、水力等)的發電量都相對不穩定,也需要更多備載容量來支持這樣的發電,而比特幣挖礦能在不同地區之間轉移,讓我們充分利用各地區過剩的電力 。

註:傳統銀行除了一樣要仰賴科技公司 24 小時不間斷的雲端服務之外,其實體分行運營更涉及大量的隱性耗能,包含建築維護、電力供應,以及人力資源的投入等。
而除了耗電量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的其實是這樣的耗電究竟有沒有意義?
隨著短影片的興起,我們每天在 IG、TikTok 等社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不斷增加,而這些影音平台同樣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早在 2018 年,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就已經達到每小時 400 兆瓦,這一數字相當於法國整體的用電需求。隨著社群平台的爆炸性成長,其所需的電力更是成長到了難以想像的規模。
比特幣的能源消耗是否值得,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其背後的『去中心化』理念。如果我們願意為了日常娛樂而消耗大量電力,那麼又怎麼會因為能源消耗而否定比特幣的發展呢?若你和我一樣認為這樣的系統具備存在的必要性,那麼比特幣挖礦所消耗的電力便不再是無意義的浪費,而是對去中心化價值觀的支持與實踐。

註:高盛集團估計,全球資料中心的用電量目前已占世界總用電量的 2%。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一數字預計在 2030 年之前將增長至 5% 以上。
(三)非法活動工具?
去中心化的系統主張政府無法侵犯個人資產,不分國界、無須政府許可,所有人都能自由轉移比特幣。當然,其系統本身也不會識別各筆交易是否屬於犯罪,甚至逆轉已經被記錄在區塊鏈上的可疑交易。
我遇過不少人說自己之所以不碰比特幣,是因為不想支持人口販賣、毒品交易等非法活動,然而,犯罪行為中也一樣會使用到汽車、電話、網路等科技,這些服務都不是為了犯罪而出現,卻免不了都會成為罪犯的工具。再想想我們日常生活用到的現金,其在非法活動中所佔的份額遠比加幣貨幣大的多,許多歹徒更是傾向於接受現金而非比特幣(到了政府對加密貨幣監管越來越嚴格的今天,我相信更是如此)。
我時常聽到有人因為比特幣被罪犯利用而批評其支持者,卻從來沒聽人說過因為現金是非法活動工具而拒絕使用現金...

註:現金因其難以追蹤的特性,成為非法活動中的熱門工具。許多罪犯透過擁有洗衣店等生意,將非法所得轉化為看似正當的資金,這也成為了『洗錢』一詞的由來。
(四)毫無價值的龐氏騙局?
有些人認為比特幣毫無內在價值,單純是透過其瘋狂的漲幅吸引投資人加入,也遲早會歸零...
那麼,比特幣究竟有沒有價值,其價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個貨幣要有價值,就必須要有人需要它,而當有人因自身需求賦予該貨幣價值後,又會有更多人需要它,這就像是個正回饋的循環。 舉例來說,當第一個需要比特幣的人出現,第二個人也會被吸引而看到它的價值,並進一步使比特幣升值,且持續影響更多的人。因此,只要比特幣能被賦予初始價值,且其系統能持續支持它作為貨幣的應用,那麼這個正回饋的循環便會越來越強。
以法幣為例,政府能以黃金作為擔保賦予法幣初始價值,而國家的經濟活動與軍事力量則能維持其價值。因此,國家要推行一個新的貨幣也相對容易。當然,政府也有可能因為過度的信用擴張,而降低了法幣的價值。當貨幣貶值過於嚴重時(惡性通貨膨脹),我們也會看到負回饋的循環加速貨幣的貶值,最終使得人們對法幣完全失去信心...

註:所謂的龐氏騙局,通常指的是一種依靠『後金補前金』運營的投資模式,這類項目本身並無實質價值或盈利能力,僅靠行銷手段吸引新投資者,以支付舊投資者的利息。
那麼比特幣又是如何獲得其初始價值並進入正回饋的循環呢?
在比特幣白皮書出現後,比特幣並沒有馬上被大家認可並擁有很高的初始價值。一開始,大家只是把它當作數位收藏品,並以極低的的匯率在網路上交易,直到後來又有人以 400:1(比特幣:美金)的匯率購買了兩塊披薩,比特幣才真正地踏入了實體交易的世界~
自此之後,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接受比特幣的支付,加密貨幣交易所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甚至還能在美國掛牌上市。比特幣的正回饋循環就這樣越來越強,其價格也被持續推升至今天的 10 萬美元左右。而近幾年政府無數次的信用擴張,更是強化了比特幣的正向循環,讓更多人看到了其內在價值 - 允許人們在傳統的貨幣系統之外進行價值儲存與價值交換。

註:2010年5月22日,比特幣的早期挖礦者 Laszlo Hanyecz 以 10,000 顆比特幣(現值約 10 億美金)購買了 2 塊披薩,讓比特幣走入了實體交易的世界。而每年的5月22日,全球比特幣愛好者也都會慶祝『比特幣披薩日』,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
在比特幣的價值快速成長前,政府對加密貨幣其實是不太關心的,畢竟它們壓根威脅不了法幣的地位。沒想到的是,比特幣就這樣一步步的壯大,原本政府只要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就能迫使大家貸款、投資、消費,但現在有很大一部份的錢都會流進加密貨幣市場,政府也發現自己的權利正在流失。
在過去,黃金其實也扮演類似的角色。政府也因此禁止人民持有黃金,違法者除了要繳交巨額罰款之外,還得入獄服刑 5 ~ 10 年。但仔細想想,持有黃金根本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政府要施加這麼重的刑罰呢?
和黃金不同的是,人們要持有甚至是隱藏比特幣都相對容易。政府即使關閉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所,也無法消滅比特幣。
因為害怕失去權力,許多國家也開始禁止人民使用加密貨幣,或是試圖推行自己的加密貨幣。這樣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速度更快、價格也更穩定,卻無法解決原本法幣的問題除了能依據政策需求持續增發新幣、強迫我們接受負利率之外,政府還能透過區塊鏈的力量取得更大的權力,讓所有使用者的資金流向更加透明,甚至輕易的更改、取消我們的交易紀錄。
而政府越是想控制這些權利,就越是證明了比特幣存在的價值...

註:中國政府自 2021 年起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但這一禁令並未能根除地下交易活動。事實上,加密貨幣在中國的持續熱度,更是凸顯了市場對去中心化金融體系的需求,也顯示了人們對於中央機構控制和監管的抗拒。
說到這,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意識到比特幣與區塊鏈存在的必要性,也不確定有多少人會開始認同『去中心化』的理念?
或許,身處台灣的我們已經相對幸運,但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中心化的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權力正不斷擴張。他們不僅能監控普通百姓的一舉一動,還能強迫民眾接受許多充滿瑕疵的系統與政策。
對我而言,投資比特幣並非出於自身迫切的需求,而是因為看到了中心化系統的腐敗與其持續惡化的趨勢。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人逐漸理解這些問題,比特幣作為一種承載去中心化、自由與平等等普世價值的資產,將吸引更多的支持者...
感謝各位耐心閱讀到最後的讀者,除了這種基本面分析的文章之外,我也常在 Line 社群分享自己的看法,並回答相關問題,歡迎各位一起來討論!而由於本業是軟體工程師的緣故,我還做了不少量化交易相關的 Side Project,有興趣的可以加入我的 Discord,接收 BTC、ETH、SOL 等幣種的量化訊號推播:
補充:本文主要參考方舟投資關於比特幣的研究報告,以及 YouTuber 雷瑪莉歐的影片《比特幣》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