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每週書摘 《我談的那場戀愛》|Alain de Botton
書名:《我談的那場戀愛》(Essays in Love)
作者:Alain de Botton
譯者:林說俐
出版社:先覺出版
二、理想化
「『看穿別人很容易,但是那沒什麼用,』作家卡內提(Elias Canetti)曾經說過,提示我們挑剔別人毛病是白費力氣。但難道我們因此就不能暫時停止看穿人的意圖,而墜入愛河,甚至可以在過程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憤世忌俗與愛情是兩種極端,我們有時候談戀愛不正是為了逃避使人衰弱的憤世忌俗?每一回的『一見鍾情』不都是對愛人的優點加以自願的誇張化,一種使我們忘記幻滅的誇張,把我們的精力集中在一張特定的臉上,奇蹟似的暫時相信它?」(23)
——
四、真實的自我(註:此章節的翻譯參考收錄於《無聊的魅力》由陳信宏翻譯之譯文)
「愛情的一大弔詭之處,就是我們越是面對自己不受吸引的人,越是能夠滿懷自信的引誘對方。強烈的慾望干預我們的漠不關心,吸引力則是引發一股自卑,讓人覺得自己比不上心愛對象的完美。」
「沈默是一種控訴:在缺乏魅力的人面前沈默不語,乃是暗示對方乏味無趣;在充滿魅力的人面前沈默不語,則是讓你確切體認到自己是個極度乏味的傢伙。」
「在這些笨拙的問題背後(我每一個問題,距離了解她的目標就似乎更加遙遠),其實潛藏著一股急切不耐的企圖,希望推進到那個最直接的問題:『妳是誰?』(從而能夠回答下一個問題:『我該是什麼人?』)」
「我對於她心目中的理想愛人所進行的猜測,就像是一套緊身衣,而我的真實自我則像是個胖子,所以那一晚約會就像是個胖子努力想要套上他根本穿不下的緊身衣一樣。我竭盡全力想要把自己身上的肥肉壓進去,縮起小腹、屏著氣息,以免把緊身衣撐破。我表現出來的姿態如果不夠泰然自若,絕對不令人意外。」
——
六、馬克思主義
「當我們從單戀的角度看一個人(一個天使),並且想像與他們在一起時的快樂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一個重要的危險:如果他們也回之以愛的話,他們的吸引力會多快消失。我們墜入愛河是因為我們想逃離醜陋、愚蠢、笨拙的自我,找一個美麗、聰明、伶俐的人。但是如果這麼完美的人有一天回過頭來愛我們呢?我們只會被嚇到——我們心目中那麼棒的人怎麼會品味差到來看上我們呢?如果為了要愛,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所愛之人在某方面超越我們,那麼當他們愛上我們不就是天大的矛盾了?所以我們要問,『如果他/她真那麼好,那他/她怎麼可能愛上我這種人呢?』」(69)
「單戀也許痛苦,但是痛苦的很安全,因為你傷害到的只是自己不是別人,那是自作自受,苦甜參半的個人感受。但一旦愛情變成雙向,你就不再是單純消極地被傷害,而要負起傷害到別人的責任。」(75)
——
九、美
「在醜陋與古典完美之間的擺盪地帶中,有美的存在。一張能令兩國為之打仗的臉蛋,不一定總像建築結構般勻稱;它可以極不穩定,就像一個擺盪在兩種色調間的物體,只要它動個不停就能持續渲染出第三道色澤。完美本身其實滿霸道的,甚至令人筋疲力竭,因為完美武斷地以一種毫無轉寰餘地的陳述來自我肯定,不讓觀看者有絲毫的創造力。真正的美是無法論斤秤兩的,因為它一直在變,只能透過少數幾個角度才能瞥見它,無法觀察到全貌,也不是任何時刻都可以見到。美冒著危險去挑逗醜陋,拿自己的安全開玩笑,不願安穩地倚賴講求比例的數學公式。偏偏就在美醜交界的邊緣地帶,美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吸引力。」(114-115)
——
十五、心的間歇
「我們可能不了解,為何那些宣稱愛我們的人,卻可以同時對我們懷抱如此明顯不公平的敵意與憤恨。我們內心潛藏著無數矛盾的情感,其中包含許多孩子氣的反應,我們很難或無法加以控制。憤怒、互相殘殺的衝動、毀滅性的狂想、雙性情慾與孩童時期的偏執,全都以比較可以示人的情感交纏在一起。」(179)
──
「愛情/性慾」、「影像」與「飲食」是我這幾年比較有興趣,也比較有系統地在涉略的幾個議題。狄波頓這本《我談的那場戀愛》(Essays in Love)就是關於愛情的書單之一(最近狄波頓也出了一本關於愛情的書《愛的進化論》,沒意外的話應該也會買來看)。這本書其實有點難歸類,因為英文書名感覺比較像是雜文,但其實這本書是有明顯的連貫劇情,然後在以作者自身哲學角度去反思那場他所談過的戀愛,所以似乎又帶有點小說以及哲學科普的色彩。
書摘是危險的。尤其這本書很多的論點是從作者當時戀愛經驗所反思出來的,因此只截取結論確實很容易有種斷章或是誤讀的風險。不過,這也是無可避免的,如果大家能從書摘的得到一點吉光片羽,真的不妨花個時間把整本書讀完。
就關於愛情的書籍,一般小說當然不用說,基本上都會包含愛情的元素。至於其他非小說類的,華文我讀過陳雪的《戀愛課》,最近新出的《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我還在想要不要買;此外還有前陣子號稱要當現代月老的孫中興老師出的《學著,好好愛》,這本我沒讀過,因為他的書就是他愛情三部曲課程的內容整理,這些課程其實在台大公開課程網就可以看到啦!
至於外國翻譯著作,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可惜這本沒拜法書摘給大家,因為整本都是金句啊!然後《見樹又見林》後面有一部份以社會學的方法分析愛情,我覺得也滿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另一本更社會學的是包曼的《液態之愛》,主要在分析21世紀的生活型態下的愛情特徵,不過後面分析的反而比較不像是兩性間的親密的愛,而是那種社會或我族/他族間如何相處的愛。
然後順便開個書單好了,這些都是目前我家有,但還沒認真細讀的書,給大家參考看看:Ulrich Beck, Elisabeth Beck-Gernsheim《愛情的正常性混亂》、Gasset《關於愛》、Erich Fromm《愛的藝術》、Harald Koisser, Eugen Maria Schulak《愛、慾望、出軌的哲學》、三島由紀夫《新戀愛講座》、Niklas Luhmann《愛情作為激情》、Richard David Precht《愛情的哲學》、Lisa Fischbach, Holger Lendt《愛,不需要忠誠》、Georges Bataille《情色論》、Simon Goldhill《愛、性與悲劇》等等。
祝大家閱讀愉快啦!我們下週見xDD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