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是想寫一篇《狂熱分子》(The True Believer by Eric Hoffer)的讀後感的,但寫著寫著發現自己的思緒太過發散,將近幾個月思索的事情全部都參雜到了一起,遂將文章的主題變成了我去年年末到現在讀的幾本書、幾篇文章的大雜燴和胡思亂想。
(下文將提及的書籍包括:理性之夢、A New Kind of Science、表像與本質、狂熱分子、連結NEXUS、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偏見的本質、理想國、集異壁、意識的解釋、談談方法)
btw 和上篇關於烏合之眾的串文一樣,這不是一篇書評,然後如果對我寫這些根本不會有人去讀的文章的動機感到好奇,可以回頭看我那篇的前言部分,或許會找到些許共鳴 。
(也同上次一樣,這裡我來講點和讀書有關但和後文完全無關的引子,也可直接跳至正文閱讀
在剛認識完大部分國字之後,小小年紀的我會覺得自己好像能閱讀所有的書籍,當大人在討論什麼什麼書適合給小孩子讀的時候我總是不屑一顧。在五歲的我眼中可能“簡單”的書就是那些漫畫和帶著注音的繪本,而所謂的“困難”就是金庸或魔戒這般的長篇小說。
這種覺得自己在閱讀書籍上無所不能的看法直到高中我開始閱讀一些比較“文學”或“哲學”的書籍才開始改觀。每個字都看得懂,詞語也都認得,但當他們串聯為一段段的文字時,我get不到作者要傳遞給我的訊息,每一段的理解都帶了點主觀的猜測和臆想,讀了兩三遍才發覺自己第一次的認知到的東西和作者講得完全不是一回事......
或許吧,或許每個階段都有所謂適合自己的書,而愉快的閱讀體驗和這麼一本和當下自己無比契合的書也是必然相連的,那究竟什麼是和自己契合的書呢?
至少就現在的我來說,當我近期的所思所想,碎片般的思緒和作者在討論的內容有所相關,就是和當下的我十分契合的一本書。書本連貫的邏輯和觀點,竟然和我的胡思亂想雷同,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奇蹟。我從前思索相關問題一閃而過的點點靈光終於匯集成可以向他人轉述的觀點而非語無倫次前後不連貫的隻言片語。更讓人驚奇的是,世界上居然有另一個靈魂,同時也是倍受認可的著名的思想家,竟然和你的思想如出一轍!這種成就感、被認可感和找到知音的共鳴混合在一起或許就是閱讀帶給我最大的快樂之源。
所以在講那些書之前,我先來說說我近期在思考的事情吧
可能最一開始讓我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的原因是來自於threads上“支語警察”的興起、奧運讓人重新提及關於LGBT、女權、男女差異的討論、中國互聯網上對猶太日本人的敵意等。
我一開始稱這類衝突和問題為“貼標籤問題”,這裡讓我先來講講我對這個問題一開始的思考:當我們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不免的會先分辨他身上最為明顯的特徵,膚色、性別、年齡等,當把人劃入某個類別時就也將你對這個類別的印象和顏色染在該個體上了。縱然我們在和此人更為熟識後,標籤會一一拿下,更為完整的認識這個“個體”,也就是去範疇化的過程,將他與他所屬的群體分割為兩個新的範疇,但一開始的行為是無可避免的,而實際上標籤也只能弱化,無法完全去除 。
舉例來說,當我們對某個女性、黑人、猶太人說出諸如女生數學比男生差、黑人比較容易犯罪、猶太人比較聰明狡詐等判斷性言論,都是將集體印象套用在個體的範疇誤用。
但!這裡範疇“誤”用並不是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意思,範疇化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必須的過程,沒有將經驗分類辨認,我們永遠無法認識、理解世界。正如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所說“永遠保持開放的心靈是一顆永遠空虛茫然的心靈。”
一個範疇,或者說概念、類別的“誤”用是出現於何處呢?就像是我們對所有定理中出現的詞語都要細細考察一番,我們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將一個個的範疇定義清楚,才可避免所謂的“誤用”。尋找任何事物、概念的定義,其實就是釐清它們的邊界和極限的過程,當事物的邊界能清晰的分辨時,我們就會說它是有良好定義的,所以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範疇的邊界在哪?(題外話,在偏微分方程問題中邊界條件甚至決定著整個解會長什麼樣子,邊界決定一切!!)
好,那現在讓我們來考察一下男/女這種將人類這個物種二分為兩個性別範疇化行為。學過初中生物的我曾經莽撞的認為這兩者的邊界無比清晰,XY/XX染色體似乎能完完全全區分開兩者,奧委會一度也採用這種分類方法,而更早期的年代甚至採用檢查運動員的性器官來分類。但當我們逼近邊界,去研究模糊地帶的定義時,bug就出現了:XY染色體卻有生殖能力的是男還是女性?現在奧運現行的制度是將性荷爾蒙濃度、性染色體、性器官等進行綜合性的判斷,換言之,沒有確立、恆定的絕對標準!
現在換個例子,一樣和生物有關,甚至就是生物本身:什麼是生物,什麼是非生物?首先,或許讀者第一個冒出的想法是國一學的生長、生殖、感應、代謝,但答案遠非這麼簡單。從我們國中就聽過的病毒,到理察.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這個問題的解答都在變動。我有幸聽過諾貝爾生物學獎得主來我的母校演講過,而甚至是他在這個問題上也無法給出確定的解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讀讀看福岡伸一所著的《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是個了解此問題的優質科普書籍)
諸如此類範疇化出現的問題無處不在,仔細觀察周遭事物就能毫無窒礙的舉出數十種,人類的邊界、語言的邊界、理性的邊界、科學的邊界、族裔的邊界(喔對了ethnic和racial是不一樣的東西),以及在兩岸討論起來很有趣的問題:國家的邊界......
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將發現,不管如何定義、區分這樣的邊界;如何畫出一個範疇的界線,當將一個個體/事物進行群體/概念的分類的時候,範疇誤用必定發生,因為個體和群體絕對不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
話題現在先轉回到《偏見的本質》這本書上
在書中第一章的內容和我前面提到的內容十分相似,此書在定義“偏見”時也將個體在認識事物中對事物分類的行為詮釋為偏見發生最根本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把事物在心靈中範疇化的行為無可避免,是否就意味著偏見必然存在呢?
作者給出的答案在絕對意義上是肯定的,不過需要補充的一點是偏見也分層級和強度,一個人若可以在接受到外界的新經驗後快速修正自己的判斷,那他就可以稱為一個“理性”的人(這是作者在書中給出的對理性定義),而在天秤的另一端,對先前既有意見保持絕對看法,難以改變其觀念的固執之人,就是不理性且偏見重的。(可以看到此處理性的定義、邊界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是標準範疇誤用的例子)
在我們進行下一步的討論前,先讓我引入一個在《連結》(by Yuval Noah Harari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的作者)中提及的名詞和有趣觀念:“官僚主義bureaucracy”和作者在書中註記的一樣,我也必須強調此處官僚主義並非中華歷史中那種君臣體制,而是法國官員將各種文書歸類放置在不同抽屜中,而層層疊疊的複雜、迂迴、大眾難以理解和干涉的結構就是bureaucracy。
哈拉瑞在連結書中最強調的觀點就是認為信息的量並不能直接揭示真相,錯誤的資訊和瀰漫的以訛傳訛只會遠離真實,正如中世紀的“獵巫行動”和十年前Facebook 間接造成的對羅興亞人的種族大屠殺都是虛假資訊讓人們遠離真相並做出在後人看來完全nonsense的行為(這裡搭配烏合之眾和狂熱分子的內容思考會挺有意思的,普羅大眾聚集在一起會非常輕易的被資訊和謠言把持)
書中接著將其觀點延伸到人類社會的演進,社會變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場關於“真實”和“秩序”的拉鋸戰!中國封建制度將人類分為君臣、仕農工商等階級;印度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等種姓;幾乎每個國家從前都有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在我們看來這些制度是腐朽的、違背人性的,但它們確實在農業社會是必須的。沒有固定、強制的制度就無法將人群區分,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中,若沒辦法充分的利用社會分工,一切的文明都將崩塌。隨著社會的演進、科技的進步、思想的檢視,人們逐漸發現了這種分類的不真實之處,於是,就有了文藝復興;於是,就有了法國大革命;於是,就有了LGBT......在這不斷釐清真相卻又小心翼翼不讓文明的秩序崩塌中,人類社會得以演進。
令人驚奇的是,哈拉瑞德想法和我和《偏見的本質》作者的想法有幾乎一致的對比關係。差別僅在一個理論是針對社會層面的,而另一個則是個體層面的,多麼振奮人心的相似啊!
讓我們沿著這個思路繼續前進看會發現什麼樣的趣事。跟隨著人類的好奇心和對真理的渴望,我們不斷的“去範疇”最終將得到什麼?什麼也得不到!古希臘巴門尼德等哲學家早就論證過關於形式、理念、概念等本體論最終會通向何處,可以論證不存在所謂“最小”的概念,這是永遠無法到達的彼岸!好,此時我們已然尋到了連結本文下半篇的契機─“不可觸及的真理”。
這個短句直接讓我聯想到了三樣東西,首先是康德的哲學。(我並沒有讀完過三大批判,晦澀的文字和翻譯令我難以下嚥,這是不適合現在的我讀的書,所以以下所提及的內容都是我基於各種哲普書籍、影片所理解認識的康德。)
康德將世界分為表象和物自體,表象是一個物體提供給外界的所有資訊,以現代物理的角度說就是諸如輻射的電磁波、發出的聲響、造成時空的彎曲程度等,而一個觀察者也僅能根據這些表象去認識一樣事物。物自體就是事物的本質,它給出表象但卻不僅有表象,而一個觀察者是永遠無法認識到關於物自體的知識的,人類唯一能感受、思考的對象只有表象。
對康德來說,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或者說所有欲求知識的人們唯一能做且可做的事情就只有一樣,就是探索人認知表象的結構(就是理性),因為所有對世界的認識都經由一樣的過程產生:“表象的資訊>>認知結構的接收和處理>>得到知識”,那麼探討認知結構(理性)是如何轉化資訊獲得知識就是最為崇高的追求了,任何深入到物自體、本質等概念的追求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是不是感覺和前文有種莫名的聯繫?康德的這種哲學也給出了“數學何以可行”這個問題的解釋。不知道讀者可曾想過為何數學的定理可以應用到物理世界中嗎?不管是數學先早幾百年發現的理論可以應用新世紀的科學理論,還是
為了創建新的物理理論所發明出的工具也完全吻合進了數學的框架中並且引領了數學的發展。物理是現實、經驗世界的理論啊,數學是邏輯和形式的語言,為何他們會如此契合?正如愛因斯坦所言:“這個世界最難理解的地方就在於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康德對此問題的解釋在他的物自體/表象體系中顯得如此自然且自洽,因為數學和邏輯就蘊含在認知結構當中,我們拿著理性認識、探索世界,而我們所接受到的知識也必然被理性所框架,換言之就是被數學和邏輯所框架,所以一切的經驗和物理都能和數學相互容洽簡直是最顯而易見的事實了。
下一個讓我聯想到的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畢導的影片sub nn17和漫士沉思錄的圖靈停機問題影片都是講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非常好的介紹和證明,網址如下“这个视频里说的都是真的,但你却永远无法证明-哔哩哔哩 ”;“挑战毕导,停机悖论三句话就能证明不完备性定理?-哔哩哔哩 ”)
自指衍生出的集合論悖論和停機問題,都顯露了一種在知識和真理無法被觸及的解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是在一階公理體系中才有證明,然後我也知道這和康德的物自體毫無關聯,但就是一種感覺you know)
第三個我聯想到的則和複雜性有關,這個聯想源自於《理性之夢》by Heinz R. Pagels《A New Kind of Science 》by Stephen Walfram
。同樣的,先讓我來介紹一下理性之夢中關於複雜性的一些描述和概念。
一個體系可以表示為一串0到1之間的數字,因為體系可以拆分還原至最基礎的物理粒子,如夸克、電子、光子等,然後我們只需用一位小數就能標示其自旋方向 再用一位小數表示其基本粒子的種類,如此就能將整個物體化為一個0至1間的小數。
接著我們會發現每個體系(每個數字)描述起來的難度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像0.1111111……
這樣的數字,我可以輕鬆的說它是1的不斷重複,對於0.123412341234……我則要用稍長一點的句子:“這是1234不斷重複”,我們能完全描述一個數字的句子就是產生這個數字的演算法。
演算法自然也是一個體系,所以也有其複雜度,而當我們不斷得去化簡演算法(找出演算法的演算法),最終會得到一個計算複雜度等價於自身的演算法。正如你沒辦法找到一個比1重複還要簡短的描述,而這裡我們定義,化簡到最後最簡短的演算法就是這個體系的計算複雜度。
好似這正是所有物理學家的夢想:“找到描述宇宙最簡短的規則”,但,這是可行的嗎?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pi,這個迷人的超越數,我們無法用任何相較於他自身更簡短的演算法去描述他了,它本身就是描述自己最簡短的演算法。
回到前面所對應的物理世界中,這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一種體系─一個無法被預測的體系。物理學定律就是一個演算法,想要演算世界所有物理體系變化的規律,而一個無法被預測的體系則代表著除非我們任其自由演化,不然我們毫無對它進行任何預測的辦法!!這裡如果你聽過蝴蝶效應這個詞應該會有所聯想,沒錯,混沌體系正式這樣一種無法被預測的體系。
現在我們來斷言:“人的意識、宇宙的演化都是如天氣系統一般無法化簡的複雜系統!!”
我們只能等著它自身的演化,沒辦法用一台計算機去計算出宇宙下一秒的改變在下一秒真的到來之前,除非計算機本身比宇宙複雜,但這顯然不可能,因為宇宙就是最大的計算機!!
複雜系統是人類最難以理解的東西之一,因為複雜系統有種性質,不管你稱其為:“More is Different 、量變引起質變、相變、湧現、emergence”。人的神經細胞湧現出意識、水分子湧現出固態冰和液態水的區別......這些問題我們都無法由研究單一個體得出全局的認識,總體大於局部之和就是如此。
還原論所構建的學科鄙視鏈,物理>化學>生物>心理>社科,就是一種希望通過研究最微觀物質的理論,然後逐步往上構建能描述任何尺度系統的理論。舉個例子,當我們翻開一本書,書名就是最上層的學科,目錄是下一層,章節的內容,也就是一個個的字則是最底層的結構。我們讀明白了每一個字,就能理解該章節名的原因;讀明白了所有的章節,就能理解全書和書名。
湧現打破了這種認知方式,章節居然會出現文字描述所沒有提及的性質!但仔細回看可以發覺,在文字轉為詞語的過程中湧現就已然發生,廿一田八鼎金勻沒有任何關於我的信息,但當他們組在一起變為一個名詞,也就是黃鼎鈞時,它湧現出了你研究任一個其中的字都無法發現的資訊!
相對於還原論的思想是整體論,每一個尺度(夸克、原子分子、聚合物、細胞組織、個體、種群......)都需要各自合適自己的尺度理論去描述,我們無法由夸克的性質知道眼睛是如何得以視物,也無法由觀察一個人一整天的生活知道全社會的變動。
看到驚嘆號出現的愈加頻繁,希望讀者能理解甚至感受到這種悸動。現在,讓我們來收束一下思緒,考察我們剛剛想了什麼,整理整理結論。
對我而言,前文提到的認知當中的範疇花、規範化、物理定律、數學定理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理解的。但就像《意識的解釋》by Daniel Dennett提到過的一樣,我們在思索或稱意識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必然在腦中有著一幅圖像(書中叫草稿)。或是在接受不管小學還是中學物理教育時,老師會不斷強調的物理圖像。要精確了解一個作者想傳達的訊息或一個定理表述的概念,都必須借助腦中創建的圖像。
我在讀到這些內容時,腦中出現了什麼圖像呢?前面的範疇讓我想到了一個一個上了顏色的形狀(我猜測是因為上學期學太多PDE的關)接著我又想到了線性代數的內容:“我們所有了解世界的過程都可以類比為從線性空間中拿出對應的特徵向量的過程,就像SVD矩陣可以壓縮資訊一樣,只要找到對張成線性空間貢獻最大的幾個特徵向量,我們就能很好的描述線性空間。當然,取越多特徵向量出來我們就會慢慢逼近最真實的線性空間,但取太多特徵向量又會使這個取的過程變得異常困難。”
這個數學圖像很好的幫我思考了前面幾本書提到的一些內容,因為它進行了“類比”!
線性空間類比物理體系
取特徵向量的方式類比物理理論(諸如牛頓力學、廣義相對論等)
取很多的特徵向量類比複雜的物理理論
很好的描述線性空間類比很好的描述世界運行
既然都到這邊了,我們不妨繼續推廣。所有的理論,不管是數學的、哲學的、社會學的、物理的,都是在進行類比!因為沒有類比,沒有圖像,就沒有意識和思考!類比是所有思考之源!!
當數學借助抽象的符號,將一顆樹、一顆蘋果類比為阿拉伯數字1;當牛頓將所有物體的運動行為類比為英文字母F的作用;當康德用物自體和表象架構區分宇宙;當倉頡用龜字類比所有類似的爬蟲類......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妄圖用簡單“演算法”去完整描述世界萬物的“類比”!!
而所有的理論、所有的類比都因意識體的過往和經驗產生。因為我學的是物理,因為我學過線性代數,所以我用線性代數的架構描述我看到的內容;因為牛頓學了很多數學,所以他用數學的符號類比太陽系;也因為古印度人熟悉大象與烏龜,所以他們的世界是被大象駄起的……
神話和寓言是簡單且不精確的類比,我們找到很多“範疇誤用”所以我們懷疑;牛頓力學是精確很多的類比,但我們實驗觀測到的誤差,也就是“範疇誤用”所以我們替換;廣義相對論比牛頓力學更加精確,但在描述微觀粒子上出現了和量子力學的矛盾,所以我們追求更進一步的大統一理論……
哲學和數學理論的優勢在哪?它們二者都追求著自洽(一致性),所以一個成熟的數學、哲學理論在自身體系內是找不到矛盾之處的,要對這種類比尋找“範疇錯誤”需要到達它的邊界。對數學而言,這是公理,所以拿掉平行線假說後可以創建出一整套黎曼集合,所以拿掉負數平方等於正數後柯西可以創建一整套複變函數
對哲學來說邊界非常難尋,一個成熟的哲學理論包含了對宇宙萬物本質的理解(形上學)、個體應該如何生活(倫理學)、社會應該如何架構(政治學),它包山包海,所有東西都在理論討論範圍內,所以很難找尋“範疇誤用”。
馬克思哲學為什常受抨擊,因為該哲學理論只關注社會層面的解釋,沒有關注個體,也沒有仰望星空,這樣他的邊界就暴露出來能被人找出“範疇誤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可能更為原始,雖然囊括一切,在讀《理想國》的過程中也也不免在日喻、船喻、線喻、洞穴之喻等類比社會及自然萬物的理論上對柏拉圖產生些許質疑(我最一開始有範疇誤用這個想法就是從讀理想國開始的,太陽、善、正義、哲人王,柏拉圖將太多的概念組成集體一起思考)。康德的整套哲學從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都非常的完善,所以要找範疇錯誤只能由他一切理論上的根基:“理性”下手。……
好了,我想例子應該舉的也夠了,相信讀者此時已能舉一反三。
思考到這裡也算告一個段落了,最後的最後,結論是什麼?是因為人類永遠無法避免偏見、到達真實而感到虛無嗎?不,我想說的是,所有你現在的思緒、圖像、理論、意識、範疇或whatever you call it,他們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哲學家和任何人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身而為人我們能做且僅能做的也只有類比。“Cogito, ergo sum”,請繼續思考吧!作為思考者的我們。
其實在和室友講述一些我最近的想法時,他總是對此類較為宏大的問題拒絕思考與回答。他關注的是具體、實用、能有成果的問題,他是一名天生的科學家,我也敢斷言他必然會在生物學上做出一番貢獻,但他不是我的知音。而我希望讀到這裡的你是,如果你看到這幾個字,那我應該請你吃頓飯,畢竟能看完這長篇大論,不管是贊同還是反駁你肯定覺得我講得東西有點意思,而這種讓讀者感到有意思的可能正是所有寫作者最大的動力。所以ㄌㄡ,來點結尾小彩蛋,前三位看完全文的朋友請跟我說,我回台灣請你吃西堤!!如果你看完全文但和我不是很熟,甚至壓根不認識我,也歡迎聯繫,我非常確信能看完這篇文的你會成為我的好朋友🙂
最後用我目前最喜歡的哲學家康德的名言做個結尾:“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长的驚讚和敬畏: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