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有誰的牛仔褲坐下也這樣的? #避雷建議

megapx
坐下的時候,那塊令人尷尬的凸起是什麼......有天鄰居美女這樣問我。 見過很多千奇百怪的服裝問題,而下面這幾種牛仔褲是真令人尷尬: (感謝鄰居願意分享)
megapx
後來發現不只鄰居,朋友們選擇牛仔褲也會遇到類似問題。 因此根據經驗整理出避免卡襠、卡臀,並兼具舒適度的牛仔褲選擇方法,一起分享在這邊,也給自己留個紀錄。(之後如果還有其他朋友問,就能直接發鏈接XD) 看完這篇文章,理論上可以更大程度的選到’’襠跨舒適不卡襠、不磨肉、蹲下不緊繃’’的舒服牛仔褲。 文章分4段,分別回答避免下述3狀況的方法,趕時間可以拉到4.結論快速瀏覽,避免未來踩到雷牛仔褲: 1. 襠跨舒適不卡襠:看臀襠處理 2. 不磨肉 3. 蹲下不緊繃 4. 結論 ———正文開始——— 依經驗而論,基本上容易踩雷的牛仔褲(比如上述卡襠、卡臀、鼓包等問題),不難發現重災區都在襠部。 因此,我們就先從牛仔褲的靈魂’’襠’’開始聊: [ 1.如何選到不卡襠、卡臀的牛仔褲?] 在臀襠處理中,’’浪差’’跟’’縫合工藝’’是最直觀影響會不會卡襠、卡臀的2大指標。 1.1浪差如何影響襠、臀舒適度? 浪差的定義是前、後浪的差距。因此在了解浪差前,得先知道什麼是前、後浪: 1.1.1浪差定義 前浪、後浪:
megapx
看完測量方法,大家覺得前浪vs後浪,哪邊更長一點合理? 肯定是後浪對吧! 由於臀部的肉一般比小腹的肉多,後浪較長、面料才能包裹住肉比較多的臀部。 而前後浪形成的差距,就是浪差。 適中的浪差能提高襠跨舒適度,反之:前後浪差如果過大就會掉襠,過小又會卡襠! 於是一定又好奇,有沒有關於浪差的數據,能幫助我們在網購時參考尺碼表,選到不卡襠、掉襠的牛仔褲? 好消息,有! 1.1.2浪差數據 把褲子平放之後,會看到腰頭差跟襠差 而前後浪的總差距=腰頭差+襠差
megapx
雖然最合適的腰頭差跟襠差根據不同身高、體型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相對舒適的浪差數據: 腰頭差:落在3~5釐米 襠差:落在2.5~4釐米 總浪差:落在5.5~9釐米 以上差距越小越適合扁屁股,差距越大越適合臀部豐滿的姐妹。 1.1.3 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浪差? 最快的方法是拿手邊穿順心的牛仔褲,依照高、中、低腰褲子,分別去量前後浪的長度,以此對標未來想購入的褲子 ; 如果目前還沒有最順心的褲子出現,就能通過上面分享的浪差數據,初步篩選適合自己臀部狀況的牛仔褲。 如果覺得上面浪差的測量,實在太冗長、記不住,還有個作弊的小方法! 1.1.4 快速判斷浪差的作弊方法: 把褲子對折之後,觀察前後的鉤子(稱為:起翹量、翹腳量),如下圖:
megapx
前後浪的起翹量越大,越適合臀部豐滿的姐妹(且起翹量高,活動蹲下會比較舒服 ); 起翹量越小越適合臀部沒肉的仙女。 那除了浪差,還有其他部分會影響一條褲子是否卡襠嗎? 1.2 襠部縫合工藝 當然!襠部的縫合工藝也是影響襠部舒適度的因素之一! 縫合工藝分為十字浪、跟一字浪。 一字浪:先搞定前後片,然後就直接進行縫合了,屬於比較簡單的工藝方法。雖然操作簡單、成本相對低,但一字浪容易導致襠部不服帖(卡襠)、摩擦。 十字浪:褲腿先縫合了,然後在褲子前襟壓線。這種處理方式,襠部會比較舒服,只是工序相對麻煩,工藝成本也比較高。 那作為消費者,要怎麼分辨這2種工藝,挑選一個襠部友善的牛仔褲呢? 用肉眼看,最快的辨別方法,是看中間豎向有沒有斷開。 用說的太複雜,直接看圖識別比較快:
megapx
1.3.小結與實際應用: 在了解浪差數據(以及作弊方法起翹量)、縫合工藝之後,如何快速又精準地用在挑到合適的褲子上? 1.3.1 線上網購:通過浪差數據篩選適合自身臀襠的褲子 一般網購,在不能試穿的情況下最擔心買到不合身的褲子,通過浪差數據能初步判斷褲子對臀部的友好度,避免買回來有卡襠、掉襠的情況發生。
megapx
雖然理想浪差依褲型、以及身高體型有所不同,而依上述分享,''通過經驗得到的合理總浪差,一般落在5.5~9釐米,臀部越豐滿的姐妹、選浪差越大的,反之選浪差越小的''。 1.3.2 實體線下店舖:先用起翹量快速判斷浪差對臀襠的友好程度,以及通過縫合工藝判斷舒適度,在試穿; 能避免一直試穿到不合適又不舒服的褲子。 ''前後浪的起翹量越大,越適合臀部豐滿的姐妹 ; 越小反之。 十字浪較一字浪的穿著體驗舒適。‘’ 通過上面的方式,希望能讓大家在線上跟線下,都各有一套襠部挑選的應對方法,以避免卡襠、掉襠等尷尬情況發生。 祝福大家都找到襠跨舒適的牛仔褲! <小驗收> 由於依照經驗,常遇到有人不太會分一字跟十字浪,所以這次結束前多個小驗收時間,確保大家都會了😆 來考考大家:請問下面的牛仔褲,是使用一字還是十字浪的工藝?
megapx
———正文結束——— [ note ] 1.鑑於快時尚及淘寶等電商興起,總感覺服飾業越發瀰漫一股越低價越好的氛圍,近幾年跟很多業內朋友聊了之後,非常有感。 但其實要做出好穿的衣服,就需要好的設計、面料、工藝支撐,而好的設計師、版師、工藝師、打樣師傅、車位師傅、進口機台等等等,都是很燒錢的。 雖然貴的東西不一定好,但好東西一定不便宜,成本擺在這裡。 藉上週51連休,跟朋友分享他們敲碗已久的牛仔褲小知識,一起記錄在這邊,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到工藝、版型間的差別,與其帶來上身舒適度的不同 ; 能因此有更多人調整,對於貴與便宜衣服沒有差別的預期。 2.本來想一次發完影響舒適的三個要素,寫到一半發現如果一口氣寫完會太長,我怕大家看到一半就暈倒了(哈哈),明天會接著發 選出舒適牛仔褲的下半部分,有興趣的歡迎回來看看~ 續集傳送門:
Like
Wow
Bow
1.3K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