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考研時每天保持十小時以上高效學習?
2021年10月12日 03:37
全文共六個部分:
一、把“飛輪”轉起來
二、做自己的“推銷員”
三、學習儀式感
四、番茄工作法以及“時間留白”
五、制定專屬自己的每日計劃
六、保持高效學習的幾點建議
全文約4000字,⏰閱讀大約需要花費15分鐘。建議不跳讀,收藏慢慢看~
一、把“飛輪”轉起來大多數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每次放長假後,總是心不在焉,學習效率低下,出現各種心理甚至生理上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節後綜合症”。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飛輪效應”,指的是為了使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起來,一開始必須花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的越來越快。
所以,當你決定考研的那一刻起,你就再也沒有了“長假”。你不能反反复复,走走停停,你要讓你的“飛輪”高速運轉,不能停。你要做好覺悟,當別人打遊戲、逛街時,你要在自修室複習。不要覺得苦逼,這是自己選擇的路,就要自己走到底。
二、做自己的“推銷員”是的,達到“每天高效學習十小時”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開始就能達到。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名詞,叫做“登門坎效應”。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說白了,就是“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例如,一個男生想搭訕一個女生,他不會一上來就對你動手動腳,而是先試探你,先和你拉近距離,再無意搭搭你的肩,然後就會越來越過分。
一位合格的推銷員,不會一上門就讓你買東西,而是想辦法讓你滿足他的一點點請求,一步步地進入你的家門,最後說服你。那麼,如果你是推銷員,如何推銷自己讓自己的身體為“每天學習10小時”買賬?你應該對自己說,“咱們先學兩個小時試試?”,“再來兩個小時?”,“感覺還不錯,再加個鐘?”......
三、學習儀式感學習要有儀式感。儀式感是對自我的一種心理暗示。學習的儀式,就是事先做好一些輔助性工作。你的心理就會暗示自己,“我都已經做了這麼多前期工作了,一會兒一定要好好學才對得起我自己。”
前戲要做足了,學習、工作才能進入狀態。為了增強儀式感,需要你時刻把桌面保持整潔,把物品擺放得賞心悅目。提前做好一切需要的物質準備,包括要用的所有書本、水、巧克力、文具。想想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在上學前一天晚上提醒你,把書本預習完裝到書包裡,大概就是這麼個道理。增強儀式感,精神上的準備也十分重要。
高考、模擬考、月考、週考,重要程度不同,你花費的心力肯定也不同。在一天充實的學習之後走出圖書館,回顧自己高效的一天,想想明天繼續為了考研而奮鬥,提振士氣。
四、 番茄工作法以及“時間留白”番茄工作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太出名了,以至於幾乎每個人都聽過它的名字。簡單來說就是,工作25分鐘,這25分鐘雷打不動,除了學習什麼事兒都別管。
然後短暫休息5分鐘,再開啟下一個番茄鐘。很多人往圖書館一坐就是一上午,於是考完研身體落下了久坐的毛病,得不償失!我有個好辦法,多喝水!一天喝2-3L水,不停的喝水,喝多了就想上廁所,就能休息一會兒,站起來走走。
“時間留白”的意思是,在安排計劃的時候不要把每一分鐘都安排死了,要預留出“容錯空間”。下一節,我會詳細地介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專屬計劃。但在做計劃之前,先確保自己對考研各個學科有較為清晰的理解,對英語、政治複習的大方向有了把握,才能把大西瓜逐漸切片,把任務分解到每一天。
五、制定專屬自己的每日計劃能否高效學習10小時,除了自律性以外,制定計劃是關鍵!
10小時看似很長,但其實眼睛一睜一閉就過去了。
秋冬的日子,睜眼天黑,閉眼天黑,依舊曆歷在目。
1。制定計劃的雷區❌:計劃必須可執行,而不是反人類的。 (後面會講什麼是反人類的計劃)To-do lists 事項要像地圖一樣清楚,永遠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走你的計劃不會讓你有時間去摸魚,除非你上的課是摸魚學導論。
也就是說,你不會出現不停地去摸手機、刷微博、刷抖音的情況。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製定計劃本身需要花很長時間去思考的是長期規劃,不叫計劃。 (很多人每天花大量時間思考要做什麼,這是非常低效的)
2。如何做出有效計劃?
▪️先梳理計劃大多數人梳理的方式是這樣的:
鍛煉身體 複習專業課 聽網課 給家人打個電話......請摸著自己左胸脯捫心自問,自己在製定計劃的時候是否是這樣想的?想到什麼就往事項裡丟進去?這樣制定的計劃其實很難實行,或者無法高效執行。
這樣做最大的問題,在於邏輯混亂!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所有的事項進行分類、細分在製定計劃時,幾乎可以把在考研時的所有任務分為兩大類:學習和生活。
其中,學習又可以按科目進一步細分。也就是說,正確的思維邏輯應該是這樣的:學習:明天要學哪些內容?
英語:
背單詞、聽網課數學:
刷題專業課:
背書生活:
明天打算做什麼?去超市給家人打電話鍛煉身體這樣一來,你的思路會清晰很多,而且不會遺漏。此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不能模糊。目前為止,這樣計劃不夠細緻!比如,聽網課,聽多久?聽哪一講?刷題,刷哪些題?背書,背哪幾頁?去超市,去買什麼?鍛煉身體,是打算跑步還是去擼鐵?因此,邏輯清晰有條理,同時又細緻可操作的計劃應該是這樣的:
清晰嗎?細緻嗎?知道該做哪些事了嗎?
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你,快速有邏輯地梳理計劃,而且能避免一頭扎進計劃本身的坑里。
▪️不要做精確到分鐘的計劃表
這就是反人性的計劃表。
把時間定的太過死板,看似很學霸,實則效率很低!因為這樣做很難長期高效實施。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曾經一樣,把從早到晚每一分鐘都細細規劃,但實際行動起來極其累。
等到意志力消耗殆儘後,堆積的任務越來越多,堆積成山後跟本不想往後面再去執行。
於是每天每夜自責自己怎麼有這麼多任務沒完成。
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起初的自律很快恢復了無規律放縱的作息。這種行為俗稱:三分鐘熱度。看似把每一分鐘都利用起來了,但實際上這種計劃表,會大幅削弱你的完成情況!並且因為無法完成,導致內心十分自責,最終一次又一次放棄。
因為這種計劃表,不僅沒有設立對自己的獎勵反饋機制,也沒有任何一點的容錯率。一旦某一個環節出錯,後面很難修補,只會一錯再錯,不斷放大錯誤。
最終,不僅完成的任務很少,而且讓人很有挫敗感。試問一個只能增加挫敗,卻從來沒有獎勵的機制,如何能長期實施?那麼,除了在計劃事項中應該增加對自己的獎勵機制(如完成任務後一根雪糕,一顆糖,放鬆一會兒的遊戲),更重要的是還要減少計劃失敗帶來的挫敗感,也就是要提高容錯率。
一個好的計劃,要有一定的彈性,有容錯率!
不要把事項固定的太死,要把一天的時間分為“時間塊”。
例如,最典型的,可以分為:“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間塊,也就是“早/中/晚”分別要做哪些事情。
把每一事項的時間拉長到“塊狀區域”,至少要以小時為單位,按時間塊去完成。
例如,早上製定計劃,看腿姐衝刺背誦手冊30分鐘,我不會定下9:15-9:45這麼嚴苛的時間,而會定成9:00-10:00 這樣的小時塊狀區域,給事項前後留白,留出容錯。
一張以時間塊為單位的計劃表就誕生啦!
容錯,就是容許你犯錯的空間。即使你睡遲了十分鐘,一上午仍然可以游刃有餘。閱讀理解多花了半小時,仍然不會打亂全盤的節奏。
彈性,意味著你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你可以優先完成重要事項。
在你的事項之前標上不同的tag,代表不同的優先級。
例如,用紅色代表一級優先橙色代表二級優先藍色代表三級優先如,當你下定決心提升詞彙量,就把上述背單詞書的任務標籤標紅。
確保有限的時間、精力都用在刀刃上。如果當天的確不舒服,大姨媽來了,可能無法保證所有任務都能完成。但是,至少可以保證,優先級最高的事項能夠完成。
▪️總結:一個計劃表的誕生【分類】首先分為學習、生活兩個大類,在學習中按照科目繼續細分小類。
【梳理】在每個類別中,梳理出你要做的事項。以時間塊為單位,不要把計劃列的太緊密。
【優先級】標記出每一事項的優先級。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計劃被打亂怎麼辦?想去圖書館學習,卻被老師叫去幫忙?
此時,前面排序的優先級就非常重要了。確保優先級最高的任務能夠完成,任務表上的所有事項無法全部完成也無需自責。因為,計劃被打亂實在太常見了,每一天都有可能會遇到。全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那麼你花的每一分鐘、每一份精力,都會是有價值的。一天不讀書也不會死,一天不學英語也不會導致你考研失敗。不必事事苛責自己。學習那麼辛苦,偶爾揮霍一下自己的休息時間,無可厚非。
七、保持高效學習的幾點建議
1、去圖書館,盡量不要在寢室/家裡學習。
2、如果帶手機,請開啟飛行模式。 (如果自製力差,就試試第三方軟件輔助吧~ 比如 forest,去種種樹 ~)
3、適當補充能量。包括身體能量➕精神能量。如果餓了就吃點東西,吃點巧克力,吃點糖。考研已經很苦了,吃點甜的~ 根據科學研究,心情不好的時候腦補缺糖,此時要是吃點喜歡的食物,就能給大腦補充糖分,而味覺上因為嚐到好吃的東西也會嘗試滿足感,心情自然變好啦~
4、洗個澡,可以恢復80%的狀態!晚上去戰鬥之前試試~
5、常复盤。每天復盤自己做過的事,如果狀態、計劃不對,及時調整,找到最適應自己當前的節奏。
6、不要做感動自己的努力,不要透支來日的能量。最忌諱熬夜!睡得太遲、起得太早都算熬夜!一天兩天還行,時間久了吃不消!別把自己不當人。
7、賽跑時不一定快的贏,打架時不一定弱的輸,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8、每天拍幾張照片。心理學家建議,每天拍一些身邊的人和事,記錄自己的考研時光,將這些可能會被遺忘的瞬間記錄起來,當你不定期整理照片時,你會覺得這些好的壞的都是美好的回憶,很容易變得快樂起來。
9、去看一場悲傷的電影。看傷感的電影,情不自禁放聲大哭,心情會大有改觀,起到放鬆身心的作用。
作者:Ollie一直坐在那
鏈接: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