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

私醫聯招全自學!112錄取長庚中醫---生物篇

大家晚安 今天就來講講最多人敲碗ㄉ生物!本篇應該會是最大篇,因為真的很多人在詢問有關生物讀法的問題。所以會花稍微多一點篇幅和大家分享~ 最近越來越忙,每天都3點多睡8點起來🥲,但我最喜歡看大家ㄉ回饋了,所以有任何問題儘管問!我會盡量回覆 ---------------------- 🔶參考書 🔺第一年(110)|Campbell第十版中譯本(簡稱康寶)、Campbell Biology 11/e、自己手寫的筆記 🔺第二年(111)|同上、自己統整的表格、自己統整的基因範例表 🔺第三年(112)|同上、自己統整的表格Ver.2、自己統整的基因範例表Ver.2、Vander's Human Physiology 15/e ---------------------- 🔶不補習的原因 關於生物,我認為用補習來從頭學生物真的是差強人意。如果你是只想隨便考一考換間學校唸;或者是考到中間程度的科系;或是你已經把基礎學到很強了,需要一些重點整理來加強考試能力,那我覺得補習很省事又輕鬆,讚。 但相信點進來的大家應該志向都不是在此,我認為補教的重點整理很難用來建構立體的觀念,更不用說老師的記憶量和黑板上能做到的資訊量,遠遠不及Campbell圖片上詳細的資訊還有內文充滿邏輯和巧思的敘述模式,更何況老師還常常口誤==。用一個淺顯易懂的說明就是,美味的食物你不吃,偏要吃人家吃完排出來的東西,對啦可能是還有點營養,但絕對比不上原型食物本身。如果你只需要這一點點殘餘的營養就能考上你想要的地方,那當然很推薦,但如果你有時間和那個求知慾,想要把生物當成一生受用的學問,又或者是你真的想要考到很高分,那我非常推薦自己讀參考書。 總之我最後的決定就是乖乖面對那1500頁的參考書,這也成為我每年複習的時候最主要的功課,也因為自學生物需要蠻多心力的,因此我備考時大概80%的時間都是在複習生物。 ---------------------- 🔶準備時間 第一年非常幸運(?)地,下學期遇到疫情所以全校遠距。於是我從大概四月底開始讀,一邊讀一邊準備期末考,期末考後,六月底才開始正式認真讀。當時的速度大概就是三天才能讀完一章,每次看到新的知識點,眼淚就會差點掉下來🥲(餘悸猶存)。如果沒有多這兩個月遠距的時間,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我康寶讀不完🥵。 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讀,並且想要把我下面所有提到的單元全部讀完的話。那我會覺得你需要大概3~4個月的時間,每天大概要讀5個小時以上的書才能讀完。當然這只是大概,因為我的讀書安排一直都是取決於我當下的心態,所以不會有固定的行程表。 ---------------------- 🔶準備範圍 如果你是第一次讀康寶,並且還不太熟悉私醫聯招的出題方向,那我會建議你先去寫一回歷屆。大致上來說,普生的題目有90%圍繞著Ch 5~27、35~51這些章節,這些包含基礎知識、分子生物學、演化、原核生物、植物與動物生理,並特別專注在基礎知識、分子生物學以及動物生理上面。 如果你志在及格,那把這些讀熟就好了。 至於如果你想要把錯誤縮減到10題以內,或是你有剩餘時間的話,你可以翻閱52~56最終章的生態,最後才是讀28~34的三域演化史,cp值最低。 ---------------------- 🔶讀書方法 私醫聯招幾乎都是讀越久越強的科目,生物便是其一。沒有哪一本書是絕對優勢,我在康寶上能讀到的內容大家一定也能讀到。至於為什麼會有成績差異,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往往「以為」自己讀熟了,殊不知看到題目時才知道自己當初讀書都是有口無心,根本就沒有記起來。 我跟別人分享我的讀書方法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回覆就是「啊我也是這樣做啊,為甚麼我成績還是一樣沒有比較好」。這很正常,因為常見的讀書方式無非就是那幾種,但不同的人抱持著不同的心態來做,結果就會大相逕庭。因此我希望大家把重點放在我心中是如何理解這些讀書方法,以及我如何實踐這些讀書方法。 1️⃣自己教自己 2️⃣自己出題目 如果有看我的化學篇心得,就會知道我有擔任過輔導老師。在求學時代我就特別擅長把觀念統整然後教導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有家長願意給我時薪1000家教的原因)。剛開始教學生會面臨兩大問題,除了你要能把觀念講得平易近人之外,你還要能信手捻來各種題型來當範例,讓學生對於這類考題有個概念。當然我很難把各種題目和數據記在腦海,更多時候,我是直接根據學生狀況和我的教學內容客製化題型和數據。如果大家去試試看就能發現,其實出題目滿難的,而你在思考題目時,自然就能做到跨單元複習以及融會貫通。因此我很鼓勵我的學生們透過自我出題來考驗自己。 「我也很常出題目考自己和教自己啊」 但通常大多數人出的題目都是出好玩的,就是那些明擺著有答案、隨便想就都會的題目。我自己在實踐這兩種方法時有個原則,就是「把自己往死裡整」。教自己教得越詳細越好,考出題目出得越難越好。大概多難?就是難到你教不下去跟出不下去,發現自己根本沒讀熟,想要趕快翻開課本找答案,甚至課本也沒有答案,要額外翻其他原文書的那種難度。不過此時千萬切記,在你很想翻課本的時候,絕對不要翻開課本。有些人對自己太仁慈,腦袋只要有點卡卡的就想要找解答,但我自己很重視那種腦子想到快燒壞的感覺,因為那個就是最接近考試臨場的感覺。透過這些焦慮的過程,可以模擬在考試當下遇到難題的那種焦慮和無助,也能時刻提醒我們「如果沒有讀熟,到時候就是這樣一翻兩瞪眼」。我第一年的時候使用這種方法出了很多題目給自己,後來寫考古的時候就常常翻到一模一樣的題型,雖然有點難過(代表接下來大家就都學會了),但也會覺得自己與出題老師心有戚戚焉,挺開心的。希望大家都能謹記這種抖M(?)的精神,把自己的小小腦袋瓜往死裡虐,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成效。 3️⃣自己寫一份單元架構圖和筆記 有些人的筆記會寫的很詳細複雜,但我自己算是相反,我認為筆記更偏向於架構圖,而不是口袋書。再詳細的東西也詳細不過課本,想要看細節的話不如直接看課本。那筆記的功用是什麼? 第一,讓我們重新思考一遍剛剛的所學。有試過看完原文書後做筆記的人就知道,原文書的編排真的是饒富巧思而且承先啟後。我每次遇到很雜亂的單元,想要統整出架構但沒有想法的時候,就會翻到各單元最後面的單元統整,又或者是看一下每個章節標題的內容。Campbell很酷的事情是,他的章節標題通常會是一句話,告訴你接下來這段好幾頁的文字是想要表達什麼,希望大家能夠善用這些原文書的提點來統整架構,不要讓知識整個亂糟糟。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我在作筆記的時候會盡量不看課本,自己先整理出一份我現階段能想到的版本,最後才是翻閱課本找找看有沒有自己忘記紀錄或統整的盲點。 第二,當我們做完筆記,達到重新review的功能之後,筆記還有什麼用處?除了讓我們重新思考課程內容外,對我來說,筆記更像是類似心智圖一樣的提點,提醒你這個單元包含了什麼重要的知識點,至於詳細的內容,請你記在腦海深處,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不要讓它擋路。啊也記得不要藏太久,定期拿出來擦個灰塵,不然它會溜走。 我覺得用家來形容記憶歷程挺有趣的,如果你今天想要蓋一棟新家,你肯定不會只蓋四面牆壁,然後把所有家具全部丟在裡面擋路。你會蓋一些隔間,弄出主臥、廁所、客廳、廚房,再把分屬於各個空間的家具放進去。家裡的客廳就是你腦袋的思考空間,可以任由思緒奔馳。 你在客廳的時候,當然沒有辦法看到房間裡的水杯,這不代表你忘記了,你只需要移動身子,走進房間,就能看到你想找的東西。同一間房子可能很多地方都有水杯,當別人問你「你家有幾個水杯?幾種顏色?」的時候,你就能依序把每個房間的水杯都一個一個數出來,整個家裡對你來說就是一個有條理又不礙事的空間。時間久了,當你越來越熟悉的時候,就連慢慢思考都不用了,只要人家一說「水杯」,你腦袋馬上就會有各個房間的水杯的畫面。 相較之下補習班的重點整理就比較像是你去到別人家,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配置,家裡的主人只給你好幾張水杯的照片,然後說「水杯在桌子上」。問題是你連哪裡有桌子、是哪裡的桌子、要怎麼走過去都不知道,你對這個家的印象就會非常片面而且模糊,到最後你就只能硬背。 簡而言之,你要建構出自己ㄉ記憶空間,然後自己安排你習慣的路還有配置。這個需要很多功夫,這也是為什麼補習班的重點整理超好用的。但外面的佳餚總比不上自己辛苦炒的菜香,如果你想要使用補習班講義,但又想要記熟而且記紮實,那在讀的時候,你還是得自己把背後的東西都熟稔過一次。一份耕耘一分收穫,除非你是過目不忘,否則想要讀好生物,讀書之外的腦力激盪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總結這三種小撇步,我會說是「反芻你的知識」。大家應該能體會到,我上面所說的方法絕對無法在每天讀書的幾個小時內達到。但腦力激盪最大的好處就是它不需要特定的時間空間。透過在騎車、通勤、吃飯、洗澡的時候重複思考剛剛閱讀的內容,不是完全照背出來,而是試著把知識換句話說、用簡單的話說,讓你的腦袋經歷拆解、重組還有再連結的過程,這樣才能慢慢建構我一直強調的「立體」的觀念,也就是舉一反三。在腦袋裡多焦慮個幾遍、多錯個幾遍,這樣才能錯在腦海,贏在考場!(?) 還記得我考試的時候常常會去煩我弟,我弟有時候聊天聊到什麼話題,我就會當作是科普把背後的機制和概念講給他聽(他是文組的所以大概聽三分鐘就會叫我閉嘴)。又或者是洗澡的時候常常想到一堆超難的題目,結果在浴室裡面煎熬半小時之後出來趕快吹頭髮翻書。 總之,讀書不僅止於書桌,尤其是理科,這些在書桌以外的思考,我覺得反而才是讓觀念內化的關鍵。 ---------------------- 🔶慢慢讀一次 vs 快速讀超多次 有看過考古篇的人就知道我特別重視第一次的經驗。盲點之所以為盲點,就是因為一旦自己第一次讀的時候疏忽掉,那直到你寫錯題目之前,就再也很難發現它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前面這麼強調那三個方法的原因,因為那些方法能夠非常有效率地揪出你的盲點。所以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我的立場,我認為寧可你一點一點慢慢讀慢慢理解,也不要快速瀏覽過後又跑回來翻來翻去,那反而浪費更多時間,記憶也會變得零碎。 ---------------------- 🔶筆記 我第一年(110)的時候對於普生的內容幾乎是90%都很陌生,光是要弄懂機制就已經花了非常多時間,很難有心力再去注意細節。因此第一年我手寫的筆記比較偏向機制圖和架構圖,讓我能夠在短時間把大量知識點記熟。 很多人強調一定要讀到所謂後中後西或是很偏門的題目,但以第一次讀生物來說真的是duck不必。50題裡面大概只有5題左右是真的很偏門。很多人以為的偏門,其實都只是基礎觀念沒有讀熟,不懂得類推應用而已。在基礎不熟的情況又去亂背,一句話就叫故此失彼,也不知道如何變通。所以才會覺得好像很多超範圍的題目,但其實問題只是出在自己只會死背,腦筋轉不過去而已。好不容易背到一題偏門題,結果光是基礎觀念就送了不知道幾分去了。我高中時期就是這種錯誤模式,所以更能體會那種方式的壞處。 萬丈高樓平地起,第一年我就是專注在基礎的45題上,把該拿的分數拿好,剩下的就是看臨場發揮。 第二年(111),俗話說熟能生巧,再一次翻閱康寶的時候,我大概只剩20%讀過的小細節有點忘掉,但剩下的80%都很清晰。此時我就開始專注在一些細微的差異和定義。也因為自己的概念有越來越清晰,所以搖身一變成為康寶勘誤隊,開始把第十版中譯本還有12/e原文書兩邊對照,除了可以update有哪些內容變動以外,也能順便找出康寶有哪些圖片寫錯和翻錯(某幾單元真的是錯誤百出==)。 此時我已經不再需要那些第一年整理的機制圖,我就改為用word整理出一些比較表格。然後大家記得整理各種基因的名字和功能,因為康寶附贈的索引沒有收錄基因,我第一年沒有發現這點,一旦忘記某個基因,找起來根本就是地獄🥲。 由於我每一年都是考完期末才開始念,第二年(111)北醫是6/27才放暑假,所以我根本沒辦法好好整理筆記,就這樣匆匆忙忙做了一些表格、考了試,心情作息也亂糟糟的,最後成績當然就不是很理想。 第三年(111)的時候對於康寶簡直是如數家珍,大家可能以為我會讀很快,但事實上我反而更細心在慢慢閱讀,試著找出我前兩年沒看到的盲點。我最一開始以為我已經沒辦法再發現一些新的知識點了,但由於我真的把心慢下來讀,反而看到很多我讀了兩年都沒有真正讀熟的知識,也有餘裕去參考Vander原文來補充自己在動物生理那段覺得說明太膚淺的部分。輕鬆閱讀加上吸收新知,我在第三年讀康寶時開始產生了閱讀和吸收新知的喜悅。 至於筆記,我依然是採用大表格的整理方式,而且第三年有45天,時間挺充裕,因此表格就非常完整,堪稱完全體。相信有讀過27~34章的人一定知道那邊超級雜亂的又不太常考。但到了我們這種錯一題都很痛的層級,那些單元不讀會不安,讀了又覺得浪費時間還記不起來。因此我就決定快刀斬亂麻,花了好幾天直接把那些單元的內容通通用關鍵字統整成大表格,然後就只看表格,再也不看原文書的內容。最後我的筆記大概有40多頁的表格吧,我會放一些在文章下面,但基於智慧財產權,我不想要看到有人剽竊我心愛ㄉbaby們,就稍微遮住一些,大家看個大概就好。
megapx
megapx
以上大概就是我普生準備的想法,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討論!
愛心跪
94
留言 37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