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店五專插大:轉學考心酸甘苦談(PART 1)
國立成功大學
*****文超級長,紀錄與分享自己從五專畢業前到插大錄取的辛酸過去,裡面有些不正式的用語或幹話,還請見諒。加上某些記憶已經模糊了,如果時間點或事件發生順序有衝突,還請見諒。如果不想看故事的話可以直接跳到最後的「結論與心得」這部分。
預計之後分享入學後到現在,研究所推甄結束的小小心得(分成PART2 跟 3,或是只有PART 2)。
前情提要:
起初只是想記錄自己五專畢業插大的心得,但在看到有同為五專身分的同學發文後(可參考以下連結。他也是五專插大,後來推上頂大),我決定深入分享自己的歷程。
一方面,給自己一次回顧當初心酸歷程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自身經驗,給想插大的學弟妹一點參考的方向,並分享與可能碰到的難題,避開我曾經踩過的坑,少走彎路。
背景:
聖約翰科大英語科畢業
排名約20%
英語能力:多益790、GEPT中高級
系學會會長
畢業專題、實習
故事與正文:
在五專的最後一年(2020),決定升學方向的同時,受到家人朋友啟發,決定以東吳、輔大、淡江等私立老牌大學的商管學院目標。因當時尚無疫情,大部分學校暑假轉學考多以筆試的方式進行,升專五的暑假結束後就開起我的補習之路。
我當初的考科為經濟學+英文,有鑑於當初英文底子不錯,所以只報名了經濟學的課程,英文自學。由於經濟學是需要思考邏輯的科目,一開始非常痛苦,在建立課程基礎知識架構的過程,遇到非常嚴重的陣痛期。加上我在五專部只有一年的數學必修(基本上只在複習國中的內容),在進行模型推導、計算、微積分等內容時,像鴨子聽雷一樣茫然。
因為我報名的是面授班,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看到同學退出、放棄。看到教室內越來越多的空位、隨著課程難度與內容的增加與自己跟不上進度的挫折感,我感到壓力倍增。雖然我還是很認分的每次到課,但我真的完全跟不上進度。看著其他同學逐漸掌握內容,而自己還困在基礎概念中掙扎,當時的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沒記錯到正課最後幾節時,班上人數約僅剩原來得一半左右。
正課結束將至,我報名了題庫班,抱著失落的心情,但仍期盼自己在下一階段的課程能有起色,不過,神奇的事就這麼發生了。因為題庫班和正課的老師不同,我在上第一堂課時,發現教學方式完全不一樣了,老師講解得清楚易懂,讓我對原本困難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雖然進步幅度還是有限,但至少讓我找回一些信心。隨著課程的進行,我逐漸對學習重拾熱忱與信心,並看見自己更進一步的成長。
就以為能趁著這股氣勢前進時,沒記錯約在2021年5月初,本土疫情首次失控,並無法受到有效控制,進入三級警戒。補習班的課程這就樣戛然而止,更糟的是,原本想報名學校的入學方式也被迫從筆試轉為書審的方式。這對於沒有商管背景加上五專身分的我,完全是個巨大劣勢。
有鑑於當時警戒宣布的時機點尷尬,同時我沒有備審製作經驗,我將資料匆匆準備好後就交出,並等待著放榜日的到來。記得當時每個等待日都是煎熬,除了擔心能不能上榜的焦慮與緊張,疫情的不確定性讓情況更加複雜,
*****這邊穿插一下當時報名的校系與錄取結果。
淡江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備取7,最後好像備到5,落榜)
輔仁大學 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 (落榜)
東吳大學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落榜)
以結果論來說,(回頭看)雖然一間都沒上,但淡江的成績還算不差?記得當初名額12個左右,200左右的報名人數,以一個沒背景、沒基礎知識、備審胡亂做的人來說,擠進前10%應該算是不錯的成績?
但當時的我完全不這麼想,記得7 月中放榜後,看到一間間的落榜,因為沒有遭遇類似挫折,我的心情從恐慌、焦慮與緊張,轉為擺爛,沒聽錯就是擺爛。當時我跟我朋友過著早上起來就打電動,一路打到晚上的頹廢生活,大概持續了一個多月(現在想起來雖然覺得我很白癡,但爽)
2021年9月,心情已經調適得差不多了。在疫情不確定的持續壟罩下,為了幫自己買明年的保險(當時我假設第二年有可能還是書審),我在9月再次報考了多益聽讀測驗,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五年的英文學習生涯做總結,最後出來970分。
之後,我毅然決然回到補習班,並期待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好的表現,並在這年多加上一科「微積分」,以增加我日後考試選擇。這次不一樣的是,我選擇線上課程的方式進行,畢竟一個禮拜三堂的課程,通勤時間可能會花上我6-8小時(雖然我住新北,但離市區還是有段距離)。
這次經濟學正課由之前題庫班的老師授課,我聽得很盡興的同時,對知識的理解及累積也有著顯著的進步。但大麻煩來了,我上面有說到五專的數學課程安排僅對國中內容加以複習,加上我當時數學程度約停留在國中等級(會考B++),微積分是我最頭痛的惡夢。記得微積分正課的前兩節,老師主要著重於數學基本運算邏輯、三角函數(我當時完全不知道這是甚麼)、方程式性質與作圖等複習。基本上就是數感的建立,並說明學微積分可以0基礎,我當時也信了(現在想起來這根本BS)。
記得微積分的正課是由極限的觀念開始講起,我那時一堂課大概看了2-3遍吧,完全看不懂在講什麼。到前中期有些比較難的章節,看了邊作筆記,複習又忘,一堂大概看了7-8次還抓不到重點。後面就不多說了,基本上直接放飛。另一邊,經濟學的進步幅度比想像的進步幅度還快很多(當時我覺得第一年的我根本白癡,怎麼能學不會)。反正大概就這樣到了約莫10月底、11月初左右。
當時突然有個想法,寒轉不考試,不然再報名看看好了。
*****這邊再次穿插一下當時報名的校系與錄取結果。
補充:這次多了多益970、托福88,並稍微修改之前的備審內容。
輔仁大學 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 (落榜)
中興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 (落榜,現在想起來覺得自己當時在幹嘛,怎麼可能上)
逢甲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正取1)
這次終於有起色了,但因為覺得經濟學跟英文在這年有了相當大幅度的提升,加上距離下次轉學考還有約6-7個月時間,想說微積分硬補應該可以補起來,目標放在台綜大。所以我就毅然決然放棄逢甲大學的正取,過著繼續準備轉學考的生活。
之後就過著跟去年一樣的生活,加上疫情控制得當,基本上到題庫班結束都非常順利。只不過我的微積分,進步的幅度仍然相當有限,僅稍有那麼一點起色,就這樣到了再次報名暑假轉學考的時刻。
*****這邊再次穿插一下當時報名的校系與錄取結果
不知道私立學校是學壞了還是怎樣,居然不把筆試改回來,連最愛考試的淡江也日如此(現在看連輔大都一起加入書審行列)。
這次針對書審部分,做了全面性的修改(加入未來規畫表,就讀動機、自傳精簡化),並全部翻譯成英文,結果如下:
書審:
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落榜,那時怎麼敢這麼好高騖遠)
淡江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 (正取5,最後去這)
淡江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全球財務管理全英語學士班(正取3)
逢甲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這是聯招,順位13)
銘傳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備50幾的樣子,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爛得荒謬。加上那時候放榜時,輔大還沒考,心態直接被搞)
50%考試、50%書審
輔仁大學 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 (正取2)
筆試:
東吳大學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正取1)
中興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備24,沒備到)
中正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備11,沒備到,好像差一、兩個備到)
中正大學 經濟學系(備12,沒備到)
成功大學 經濟學系(落榜)
以結果論來說,多準備一年,從聖約翰跳到淡江、輔仁、東吳似乎蠻不錯的。最後還是因為被微積分搞(但分數比我想像高),所以台綜全部下去,後來選擇淡江財金。這一年對我來說蠻特別的,除了初嘗落榜滋味,我特別感謝疫情爆掉,讓我更堅定我的目標。你一定想說你頭殼壞去喔,疫情爆掉有什麼好感謝的。但先停,聽我娓娓道來。
後來經濟學(尤其總經)累積一定理論跟模型基礎後,隨著疫情時程的經過,看見全球各國政府採取貨幣、 財政政策(QE、失業補助、三倍券等)。觀察到部分理論在實務上應證,但部分違背理論邏輯的經濟現象。加上台股隨著美國當時那波QE迎來大多頭,我覺得這蠻酷的,就決定以金融、經濟相關科系方面為目標。
後來在錄取的四間中(淡江財金、淡江全財金、東吳國貿、輔大金企),東吳是第一個刪除的,因為國貿跟金融與經濟的關聯相對其他三系低很多。再來刪除的是淡江全財金,基本上他是財金的英文版,但在修課跟學分抵免的部分超麻煩,就放棄了。輔大金企的話因為對國企方面課程規劃完全沒興趣,後來也PASS了。
現在回想起來,幸好第一年沒錄取,後來聽朋友抱怨因為疫情,線上上課的成效很差,加上當時疫情管控嚴格,在外進進出出的生活很不方便。(當然這是事後論)我覺得當初沒上榜應該真的是天意了,閃掉這麼嚴重的疫情,而且有時間好好探索自己所愛。
結論與心得
結論:
簡單一句,勸學弟妹死都不要選五專,高中、高職隨便選一個都比較好。在這個學士學歷當道的社會,你五專畢業注定得插大去補學歷(這邊不討論二技)。以下簡單列出選擇五專的風險跟缺點供參。
1.五專相對高中、職,專業課程比重雖多,但要個國中畢業的學生確定他有興趣的專業,基本上紙上談兵。就算喜歡,你能確定你在五專五年+插大兩年,共7年的時間內,你不會改變心意? 不要鬧了。我認識許多身為五專部,最後在學、碩士有突出表現的同學,基本上都轉過專業或跨領域學習(但這有可能是我身邊的人而已,如果你們有認識的人從五專一年級到學、碩士畢業,都維持同個領域或科系,讓我知道,因為這真的很猛)
2.空堂:五專部基本上像大學一樣,從一年級就有空堂。美其名是說自我學習與彈性規劃,但實際上這群青春期、對未來完全沒有規劃的學生來說就是空耗時間。真正能妥善運用這些空堂的人完全在少數。
**********3.升學風險:這點特別打星,因為真的最重要,我整篇廢話都可以不要看,但這點一定要。如果要考上國立比較好的學校(台政清交成、台綜、台聯、北大等),基本上蠻多人在專四就開始準備轉學考的筆試內容,我說到這可能還看不出個所以然。具體來說就是,在專四就開始準備,代表轉學考將至時,你已經準備了約莫2年的時間。但同學,你要知道轉學考的名額不是每天過年,去年XX大學XX系開10個名額,今年有可能1個都沒開。你能承受住你辛苦準備一、兩年,沒試可以考的風險嗎? 而且這時,你已經畢業了喔,運氣比較不好的男生是有機會被抓去當兵的(我就差點),體檢+等入營,你有可能等到快能考的時候,剛好被抓走。這樣你有可能再被拖1年,才有辦法再考(尤其現在94年出生要當1年,還可能被拖更長)。相對升學名額波動較小的高中職,針對這風險,就完全沒理由選五專。再者,轉學考中,你大部分的競爭者都不會是五專的學生,他們都是其他學校大一升大二的同學,沒上頂多回原校繼續就讀而已。有鑑於以上3點,就完全不建議往五專就讀(我用我的人生幫大家試毒過了,真的不要再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五專插大的風險就是這麼巨大且無法量化。
4.跨領域風險:這邊以我的背景(文跨商)為例。五專部文組對於數理的培養相對缺乏,我一開始以為商管不太需要數理推導能力,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商管某方面對數理能力的要求是高的(但理工科可能更高),所以不要再說數學不好讀商管。事實上,商管的數學平均起來只是不需要跟理工一樣強而已(但盡量越強越好)。
心得:
*****總結:再次聲明,「不要」選五專。*****
因為經歷過這些大風大浪,其實插大入學後,面挫折或是困難,心態都蠻穩健且從容不迫的。也因為轉學身分的緣故,從被動轉為主動(這點很重要,大學生活中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爭取來的)。也因為跨系轉學的關係,補修的壓力也讓我一度遭遇陣痛期,逼迫我在時間管理方面做了蠻大的調整。另外,語文能力在轉系後的幫助令我最驚訝,不論在原文書的理解、人脈培養、甚至到後面的研究文獻蒐集,英語都成為我的堅強後盾,建議盡量培養英語能力。
結束了,其實我一開始滿想認真寫的,但後來覺得這樣篇幅太長,一定會看不下去(又不是碩士論文)。我就以比較輕鬆、流水帳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五專畢業到插大成功的心路歷程與經驗分享(好像也沒多少)。希望大家看得開心且對目前在五專學弟妹有幫助。如果有五專升學的問題,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有時間的話會儘量回覆你們。
如果這篇迴響不錯,我會考慮將入學後到現在(推甄結束)的心得與收穫分享給大家。
埋個伏筆:推甄某程度上算是大獲全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