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跨考資工策略與心得

【前言】 考完試了,也順利找好教授。分享一下我的考試思路。幫助跟我一樣數學不好的學弟妹。 【背景】 成大設計系,雙主修工科延畢,有在學校修過除了數學外資工課程。在校成績大約50%,無資工專題。 【成績】(軟體/硬體/數學/英文) 台大網媒 :51/43/-/64 未錄取 交大資聯 :49/71/35 資甲備3X 安全範圍 成大電機己:93/68/90 正取X 缺考:清大、中央、成大工科乙 *考完電機己就感覺有保底了,所以後面都沒去考。 【報考策略】 因為準備資工時間比較短,在某些科目上的熟悉程度也相較不熟,本身大學又是成大,不太想往下考,希望能以最高概率留在頂大。因此採用這種方式,增加考試上榜機率。 由於今年清大與交大撞期,因此只能從中擇一。而我也清楚自身應該有機率能考進這兩間,而考量後,決定考交大。一方面,交大在數學加權少,可以藉由減少數學準備時間,增加其他四科熟悉度,因此才有以下奇葩的報考科目。也因為我清楚自己數學不是很好,所以我下了大量心思避開數學,然後會選考離散是因為離散通常考的比較簡單但很雜,其中也有很多跟資結和演算法重複的地方,像今年成大考dijkstra就很划算。 以最後結果而論,我覺得這個報考策略在此次算成功,只可惜當初交大數學的是非題亂猜,被倒扣12分,不然應該會在更前面的名次,所以不會的真的別亂猜,尤其會倒扣的。 這樣報考的好處: 1.與台大資工及成大資工撞日,報考人數相較少,錄取難度也相較資工低,但未來工作機會不會相差太多。 2.可以避開一科數學,另一科數學就稍微準備即可,省下大量時間,來準備另外四科。 缺點: 1.小賭博,如果太多人這樣思考,就會超難考。 2.系名有點差別,成大電機己好教授不好找。 【準備方式】 我是從大四下開始準備,因為本身雙主修就有預定延畢(撞課),在大一到大四期間就先把能修的課修完,大五上就幾乎沒有課,可以整天讀考試。然後我的準備方法沒什麼參考價值,幾乎都是隨心所欲的準備,沒有規劃任何順序或步驟,寫的時間也都大概感覺抓的。 大四下: 做本系的展覽,在學校學演算法、計組、os,跟一些無關考試的資訊選修課(學完覺得有點浪費時間),大約20學分。這學期報名大X補習班,大概一個禮拜去幾次,一次大約3~5小時,平常也不會特別去複習,就先盡力去學。我在這學期在學校把演算法,計組全部學一遍,os大概有一點概念,學校教的不是很清楚,但有看清大的ocw學習,大致建立概念。 暑假: 回台北補習,學線代、離散、os、ds 。如果沒去補習的話,一天大概會在家裡讀5~7小時,刷題目或是翻課本。 大五上: 全心投入考試的學期,學校只上必修3學分。每天大概都讀8~10小時,作息就看個人習慣,像我是習慣下午才開始讀書,所以大部份都是13:00~2:00,看個人生活習慣。 在10月中以前,每天都複習以前上課內容,以及寫一些習題,同時也把面授沒上完的補完。(也有花一點時間準備推甄,報頂大偏所碰運氣,看有沒有機會保底,結果全軍覆沒,時間真的可以省下來去讀書。) 在11月左右,開始寫題庫,我個人是硬體軟體都有寫完近期會常見題目,數學的部分離散就稍微寫,線代幾乎沒寫過。然後也有把計組回去重新複習一遍。 在12月初,我才開始寫考古,感覺可以提前一些,基本上都是以交大、中央的為主。確認過自己數學在擺爛的情況下可以達到歷屆的正取標準。然後就採用我前面所說的策略報名考試了。 寒假: 狂刷題庫,一天10小時。很簡單、很冷門或是一直重複的跳過,就挑每個部分的代表題練習,快還要更快。 【心得】 考完了,想說沒什麼事,就上來發一下文。也蠻感謝網路上有很多開放資源,網路的筆記也幫我很多,想說也來幫助其他數學不好的學弟妹早日上岸。 最後,祝福所有的考生都能早日上岸、已經上岸的可以找到合適的實驗室或教授。
Like
1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