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心得)過了13年,終於成為CFA持證人

終於在28歲的最後一週,正式成為CFA(特許財務分析師)持證人了。 我一直對金融、投資、還有做生意很感興趣。15歲那年,在讀價值投資時,我因緣際會知道了特許財務分析師(CF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這個證照。 當你很喜歡一個領域時,那些科目(定量分析、經濟學、投資組合管理、另類投資等等),每一個聽起來都很有趣。 但CFA有大學學歷的限制,所以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承諾自己有一天會考完CFA。 不過人是會變的。 上了大學之後,雖然我第一個學期還是經濟系,但我開學的第一天把整個科系會需要上的課名都掃了一遍。 我突然害怕了,害怕自己會不會反而因為自己在做喜歡的事時,因為考試和功課而失去熱情。 再加上當時Facebook和Twitter剛剛上市沒多久,看到那些創辦人一夕致富,我以為要做生意就是要走科技業。 於是雖然我名義上是經濟系,但我沒學過半堂經濟課,在大二時就轉成資工系了,不過我心裡還是熱愛金融的,也承諾自己之後可以自學。 畢業後進了某科技業 big 5,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還是喜歡金融,我也不喜歡寫程式。 所以我在2018年10月,買了套Kaplan的CFA書,開始自學level 1。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的很開心,也好容易上手。 2018年底考過了後,就開始準備第2級。很幸運的是,這兩級的成績都可以排上世界前10% (第3級不公佈PR值)。 然而後來遇到了疫情,2020年的第三級考試被延遲,一直到2021年我才考完第三級。 考完以後,我也沒特別想什麼,因為對我來說,我只是因為特別喜歡才去考試,我甚至一點都沒想著拿證(要成為持證人,需要4000小時相關投資工作經驗,而我那時一直是個純軟體工程師,我本業的時數完全不能算)。 一直到前幾天,我算了算我的房地產投資年份,也剛好滿3年,也足夠4000小時,於是我用我房地產投資經驗去申請,幸運的是三天之內就通過證照審核,終於可以在我的名字後面加上”, CFA”了(而不只是“我通過3級考試”),也終於對當年15歲的我,達成承諾了 🙂
megapx
❤️「心得」 網路上對於CFA的評價兩極化,有些人覺得沒必要,有些人覺得是黃金證照。 以下以一個非本科非從業人員觀點,分享些簡單心得(考試本身不難,所以我想要著重在於CFA本身的價值): - 關於名聲: 絕大多數非從業人員不知道這個證照的耗時性,所以如果只是為了頭銜而去考會不值得,因為大概就只有金融人士聽過這個證照。 - 關於賺錢: 如果是為了賺錢,不如去考Series 7 或保險證照。這個才是直接賺錢的途徑。CFA在美國就是抵個Series 65。 - 關於「第一次考就通過」的迷思: 很多人喜歡說自己第一次考試就通過,但其實我覺得這些長遠來看意義都不大。 雖然我每級都是第一次通過,而我另一個在某大銀行工作的朋友第三級考了兩次,但因為她工作時數比我久,她比我還早了兩年拿到頭銜。所以這讓我認為「幾次考過」說到底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 關於投資績效: 這個大概是很多人詬病CFA的地方,學了一大堆估值方法,但未必跟投資績效直接掛鉤,因為二級市場有更多其他因素。 然而,我認為CFA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他的廣度和思維模型。 我在其中學會了風險控管和投資組合的模型,這個思維模式讓我看待投資和職涯有根本性的變化,可以參考: 年輕人該如何分配資產?
- 最有價值的資訊: 雖然CFA很大篇幅都是在講債券、股票、衍生性產品,但真正讓我在實際資產上有最大突破的,是剩下10%的科目「另類投資」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如房地產、壽險、私募基金,我的現實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這在現實生活中才是利潤的最大來源- 私人市場比公開市場賺錢來的容易多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CFA性價比是高的,它對於非本科生學習金融是個很有系統的方式。 若你對於投資感興趣,CFA像是九陽真經,可以幫你打基礎打好,之後現實中遇到不同資產,可以很容易就上手。 感謝大家看到這,祝大家考試順利!
Like
22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