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些要你選校不選系的老師
國立臺北大學
畢業幾年了 再回頭看選校or選系的問題
其實會認為 沒有標準答案
但以個人經驗而言
如果你自認是容易受到影響的普通人
都建議先選系 選校的變數對這類人來說太大
大家的同學填志願一定有可以對照選校系影響的例子
只是因為畢業不夠久 還沒辦法比較而已
分享我的供參考:
選校案例
A:被高中老師鼓吹說進去再轉系就好
在臺大超冷門和成北央法商選前者
打算進去轉法律
剛上大一後發現根本拼不贏那些不用考慮出路又熱愛文學的同學 轉系失敗後因為對原系也不熱愛
就只保持及格到畢業
後來回高中找老師只換來
:「可能你還不夠努力 要再加油 我之前某某學生有上還回來分享」
畢業後工作超難找 只能先接家教半年
後來去考代理教師 準備教甄
B:認為自己愛慕虛榮放不下校名
頂大土木跟中字電機選土木
那時候科技業沒像這幾年發展這麼超模
但電機分數已經不低
還有些土木搞營造可以賺錢的傳統觀念在
畢業後順利考上高考任職至今
生活穩定但偶爾提到這三年看其他進科技業的同學會有些感嘆
C:
中字純文和東輔法商選前者
據他說法大一真的花很多心力在選甜課
加上跟學長姐打好關係拿考古 真的看到轉系結果才能鬆口氣
轉系補學分延畢一年 現在是執業律師
選系案例
D:
和B的情況很接近
桃園三私校電機和中字地科環工
也是被勸先去後者
那時候已經有Dcard可以查心得 資訊比較透明
加上確定會唸研究所 所以選電機
後來考到交大電子碩 在竹科上班
E:
和C剛好相反 中字純文和東輔法商選後者
高中老師氣到唸他好幾句
沒有太多大起大落 腳踏實地的個性
畢業後去國外唸碩 回來上外交特考
結論 選校選系的問題沒有對錯
只有適不適合和接受
如果認為可以承受轉系期間的壓力
或準備好面對失敗的結果 那就選校
還會再往上唸的話
那只要有個老牌私立或一般國立
追求前段而非頂尖收入的話
選系把排名維持前面那多數就很夠用了
附上之前文章的片段:
職場上並不是分數考高名校畢業就無敵
更直接的是科系因素 會很大程度的決定首份工作
並繼續影響未來職涯
學校不好還有研究所能補
科系不同要繞的遠路會更遠
升大學時考高分 不見得代表出社會必定能拿高薪
學校有分前後 產業更有分冷熱門
拿不到冷門科系的高薪缺並不是能力不好
而是有時根本就沒有輪得到你的機會
重點在告訴各位
當老師在告訴你選校就好的時候
多思考自己適不適合 有些老師在學校20年
對外面的認知敏感度沒那麼高
而有些更無良的 還會認為只要讓你畢業
榜單好看就好
剩下的不關他的事
我不是頂尖的學生 只能提供相對一般的案例
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