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很會畫畫也可以,關於藝術治療
2020年5月15日 15:53
什麼是藝術治療?
英國藝術治療家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 BAAT)是這樣定義的:「藝術治療是一種治療方法,在藝術治療師的協助下,透過繪畫、塑造等藝術媒材,從事視覺心象(visual images)的表達,藉此將存於內心的思想與情感向外呈現出來。
此表達和呈現出來的心象作品具有治療和診斷功能,為治療者和個案的治療指標。」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我沒有美術細胞,要怎麼接受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不受限於對象的藝術能力及對象的身分,不管是老人、小孩、受刑人、身心障礙者皆可在治療師的引導下自由的使用藝術媒材。
藝術治療強調的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表達,個案只管盡情的在媒材上揮灑、釋放被外在壓抑的自我。
藝術治療的兩種模式
發展至今,藝術治療仍然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定義及概念,但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 藝術心理治療( Art Psychotherapy)
對Naumburg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治療的工具,她很強調藉由藝術創作所呈現的作品(心象的具體化),她認為心象來自於個案的潛意識,而個人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常存在於潛意識中,當這些衝突被具體的呈現出來,治療者便可對個案的情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 藝術即治療( Art as Therapy)
Kramer覺得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方式,個案藉由創作的過程重新體驗、統整、理解其經驗,並解除、舒緩個案內心的衝突。藝術治療給予個案將內在外顯的機會及管道,協助個案做自我探索。
著色本是藝術治療嗎?
「壓力大到快爆炸了!」
「神經好緊繃啊!」
一個人必須分身乏術的處理事情時,我們很容易說出內心的焦慮。但有時我們遇到的是「有口難言」的無奈,或許是文化背景讓我們傾向以壓抑自己的情緒來維持人際關係的和諧,或許是生理限制讓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亦或者,即使是用非言語的繪畫方式,我們仍會沒有自信的說「自己沒有美術天分」,而放棄拿起畫筆。
最近暢銷的大人著色本,提供了一個私密的個人空間。我們專注於彩筆順著線稿的輪廓走的同時,將難以用言語描述的焦慮與衝突感釋放,它能幫助人們紓壓的原因即是「專注」及「釋放」。

當我們藉由上色,專注於當下,思緒不再搖擺於對過去的懊悔與對未來的不安,而是能如漩渦般收斂於一點 — — 此時此刻,慢慢的集中精神。
我們不再被複雜的外務拉扯而緊繃神經,也不再因徘迴於各想像的場景而疲憊心靈。更重要的,對於一般沒有學過畫的人而言,著色相對容易,且美麗的圖案又可以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美感需求,使我們不須思考「該畫什麼」「如何畫」等技術性問題,以至於我們能在這個私密的個人空間更敞開、更自在,也更放鬆,而達到放鬆自己、釋放壓力的效果。
那大人著色本屬於藝術治療嗎?
兩者以創作傾洩情緒的操作方式不謀而合,但並不能混為一談。相較於個人著色本的單向進行,藝術治療中強調「我—創作物—藝術治療師」三著之間的互動。
我:在創作時可能無意識的將內在壓抑的情緒或經驗投射於素材。
所創作的完成品:使我跨越文字或言語的障礙而能更自在且更具體的表達想法。
藝術治療師:透過觀察我在創作過程的反應,在一旁以一種同理我的角色協助我,而使得在創作過程,我能自在、舒服的表達自己。
而當我將自己內在的情緒或經驗具體化的表現在素材上時,治療師也能根據完成品,和我討論,我對於這完成品的想法,以一種傾聽我的角色陪伴,引導我用自己的步調接近內在自己。
實際上,不論是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或藝術是一種治療的工具(Art Psychotherapy)的看法,都是期待能在三者的互動中,透過藝術─接觸、理解、詮釋、表達、和消融情緒困擾,我們能因此接納自己。
在大人的著色本中,即使有美麗的線條圖形,但依然需要我們拿起彩筆上色,才能看到獨特的色彩表現!在藝術治療中,藝術治療師的參與互動也只是一種輔助,關鍵還是繪畫者自己要參與其中,才能真正接受畫面傳達的資訊,獲得自我的認知與轉化。
不論我們選擇哪一種方式緩解情緒,最重要的,都需要我們「願意表達自己」,才進而能發掘更好的自己。
哪一些族群的人特別適合藝術治療呢?
由於傳統晤談常囿於言語的使用,或是受到認知功能(如記憶力與注意力)的限制,相對之下,藝術治療不須依賴語言,也不受限於年齡與教育水平,語言喪失、智能不足或兒童都適合採取治療,藉由創作可以表達他們心中所思還有種種情緒,即使沒有語言,這群人也能盡情展現自我。
專注於創作過程中,可以協助當事人自我開放、減低防衛心態、緩和情緒。對於回憶中帶有苦痛的人,他能夠抽離創傷當下的情境,重整記憶。
藉由藝術治療將心理的意象具象化,在安全、開放的空間,創作不被道德或社會期待所限制,而能提供負向情緒宣洩的管道,且不會對外界造任何傷害。
同時應用上感官與知能,在復健方面促進感覺與知覺的協調、統整。藝術治療產生的作品不像記憶可能會隨著時間造成扭曲、遺忘,作品不會因為時間改變,反之能夠完整被保留下來回顧療育的脈絡,產生更深層的省思。
1.發展與學習困難:發展遲緩、亞斯伯格症、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
2. 社會族群:受暴、性侵、遊民、受刑人。
3. 復健領域: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截肢患者、中風。
4. 精神疾病:躁鬱症、憂鬱症、思覺失調、強迫症、恐懼症、創傷症候群、行為異常等。
藝術治療的療效
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來說,患者常常會使自己沉浸在創傷經驗的陰影之下,封閉自身情感與外界的交流,長期下來,便使自身處於情感麻痺(emotional numbing)的狀態,失去了對外在事物的感受與情緒表達的能力。
這時,藝術治療正好提供了一個對外抒發情緒的窗口。藉由藝術做為媒介,讓個案能透過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感,在創作的過程中,將因創傷而產生的情緒抽離,把深藏在內心的想法、感受等進行外化(Externalization)。
並透過與作品溝通得到啟發與內省,在外化與內省的交互作用下,使個案對於創傷得以釋懷、減緩,進而達到情緒自我效能(Emotional Self-efficacy)的提升。(Emotional Self-efficacy:情緒自我效能指的是個體對於自己能有效並適切的”情緒表達能力”所產生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藝術創作本身也能為個案帶來正向的喜悅感,如創作所獲得的成就感或負面情緒抒發後的愉悅感等。
有藝術治療的醫院可以參考:
原文請參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