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全球面臨俄烏戰爭和新冠疫情的雙重衝擊,全球產業供應鏈受損,各類原物料及國際大宗物資價格上漲,導致多國經濟體陷入通貨膨脹的困境。
為應對此情況,許多國家的央行在美國聯準會的帶領下,紛紛採取升息手段,以期抑制通膨。然而,升息是否真的能有效解決通膨問題,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
駿寶教育學苑林元老師跟大家分享:通貨膨脹可分為「需求拉動型」和「成本推動型」。
需求拉動型通膨常發生在經濟高成長時期,如台灣在民國60年代至80年代,當時經濟快速成長,物價隨著需求上升而上漲,但總所得也隨之增加,民眾因收入提升,對物價上漲的感受較不強烈。然而,當通膨屬於成本推動型,情況則截然不同。
成本推動型通膨是由於生產成本增加,導致供給減少,物價上升的同時,總所得卻減少,並伴隨失業率上升,形成高通膨和高失業的「痛苦指數」。
當前全球面臨的正是成本推動型通膨,尤其是台灣和日本這類高度依賴進口原物料的國家,通膨還具有「輸入型」的特性。針對這種情況,林元老師認為,僅靠升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升息屬於貨幣政策,主要是透過抑制需求來達到壓低物價的效果,但對於供給面問題無法直接解決。尤其在成本推動型通膨下,總供給減少才是物價上漲的主因,而升息反而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供給繼續萎縮,最終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經濟體系問題無法得到有效改善。
駿寶教育學苑營運長陳峰老師也表示,升息雖可暫時緩解通膨,但根本上無法有效刺激總供給的增加。
過去一年來,許多國家透過升息見到了通膨放緩的效果,但這主要是由於資金成本上升,抑制了投資與消費,讓市場逐漸降溫。然而,這僅是貨幣政策帶來的短期效果,並未真正解決供給問題。
總結來說,升息並非解決成本推動型通膨的最佳良方,而只
是不得已的選擇。解決這類通膨,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推出有力的政策,刺激總供給的增加,從根本上緩解供需失衡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