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我是呼呼,臺大圖資四,也是Lily GRE 教學顧問,嘉義人,除了🇺🇸GRE 332 和🇬🇧IELTS 8分之外,通過🇫🇷法檢C1(當過一年法文助教)、🇯🇵日檢N1(念一年半日文系後來跑了~)、🇮🇹義文檢定CELI B1(初學直接跳修臺大義文三)也對德文稍有涉略,目前正在巴黎索邦大學資訊與傳播科學高等研究院的人力資源與管理顧問組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換,想和大家分享語言學習經驗與大學生活點滴。
❤️我的哀居帳號會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和語言學習等等的事喔!❤️
💪其他語言:
🇵🇱波蘭文一到三,全都A+,大推臺大波文音卉老師
🇦🇹修完德文一上下都A+我也好棒
🇸🇮斯洛維尼亞文一學期,也必須大推賴提雅老師
🇹🇭泰文一上(當班長幫忙買泰奶食材,老師請我吃洪瑞珍和喝咖啡)
👉這邊有GRE或GMAT文章!
👉語言自修文章都放在這裡~
👉法國和歐洲交換相關文章在這裡!
這方面的文章實在太多了,所以我直接講實務面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不要貪心、要用力。
📌持之以恆
我一個語言一天大概花30~40m,持之以恆的意思是說,今天就算很累,為了要保持習慣,至少要念個5分鐘,因為習慣只要丟失兩天就會難以找回來。所以可以減低讀書量以確保自己每天都可以做到。每天就算只念10分鐘甚至5分鐘都是有效果的,但是要認真的念書,隨便翻翻單字書不算。
我會每天背單字和找一個10分鐘左右的影片來看(但太忙的時候會偷懶
給大家看我每天背的英文單字!
英文:sex education(英劇,看10m)
法文:精讀「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法文版、Pourris gâté(法劇,看10m)、學術寫作講義、C2參考書(10m)
日文:精讀「心」(夏目漱石的小說)、文法辭典中的一個文法
德文:Schritte B1(20m)
義文:Nuovo progetto A2-B1(20m)
📌不要貪心
每個人學外語的動機不一樣,如果你只是想要每個都學一點點的話也很好,但對我來說,最基本的是我希望外語可以幫助我溝通,更進階我會希望可以在職場上幫助我或是直接讓我有收入。
如果你跟我一樣都是希望學習外語可以帶來效益的人就不要一次學一大堆語言,我遇過很多比我學更多門外語的人,但通常這些外語能力完全不足以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甚至難以用來溝通,建議一次只入門一個外語,不要想要同時全拿。尤其是結構類似的外語,不要同時學,像是印尼文和馬來文。可以學到一定程度再開始下一個外語(另外我覺得我現在副本開太多了QQ
📌一定要用力,而且要認清楚自己的程度
很多人以為沉浸式語言環境的效果很好,但我遇過在國外住了很多年但英文也沒有特別好的人,最重要的點就是到底有沒有用力!比如說別人說了一個你不知道的單字,就算你懂了你有沒有筆記下來?如果沒有的話,你兩天就會忘記。再舉個例子,像是在語境的幫助下,你可以聽懂別人在說什麼但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是你應該該學起來的東西而不只是聽懂就讓它過去。
比如說在法國很常被問要不要拿收據,如果對方搖頭同時說ça ira(不用了),我們就會知道他不需要,我第一次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有意識到對方講了一個我不知道的句子,所以我應該要想辦法理解這句話,然後筆記起來記在大腦裡。
另外,讀外語也要有一定的強度,我覺得半小時到1小時是最佳的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如果每天都只接觸5分鐘的話其實很勉強(但初學的時候5分鐘是很好的開始,之後時間可以慢慢拉長),尤其是你的程度越進階你就要花越多時間來維持你的語言程度還有再進步。不要爆發式,很累而且效率很差。如果沒有要考檢定或急迫需求,一天不一定要30m,最好是一覺得煩了就馬上休息,不要剛學片假名就用看動漫這種遠超出自己實力的方式學習,你除了ありがとう之外什麼都聽不懂。
📌到底會不會搞混?
對我來說搞混一個語言只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時間因素,第二個是意識因素。大家最常說的是學日文之後英文會變不好,原因就是你把學英文的時間分給日文了,第二個因素是大家學語言的時候很常依賴直覺,你把大腦內的英文空間分給日文了,我覺得我不會容易搞混這麼多語言的因素就是我在接觸每一門外語的時候我都有意識我在學日文或是我現在要講的是法文,有點像是我會再另外開一個資料夾存檔,而不是把所有東西都塞在同一個資料夾。
大概在我學到第五門外語之後,我大腦真的有點超載,講中文的速度變慢很多,有些東西長得太像了真的會搞混,中文的「雜」和日文的「雑」,或者是英文和法文太多字長得很像,但如果可以有意識區分使用中的外語,最後反而可以把不同語言融會貫通,比如説花🌹在法文是陰性、義大利文是陽性,法文的passé composé 和德文的完成式組成一樣,日文的促音就是義大利文的雙子音。與德文的ö和法文的eu 發同樣的音。日文的自動詞和他動詞跟法、德、義的反身動詞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結就是不要好高騖遠、每天都念一咪咪就夠了需要的時候再猛力衝刺、要有意識自己到底在接觸與使用哪一門外語,不要只靠直覺,不然會全部都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