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紗 深邃雋永的底片婚紗。
5月16日 17:07
『清麗優雅、細緻純淨』,用來形容底片的質感再適合不過了,相較於數位相機高畫素表現出的真實,底片銀鹽的化學特性,讓定影出來的顆粒感,有著講述故事的絕對優勢,加上擅長捕捉情感的底片攝影師,靜謐厚實的溫度,讓照片細數出無限情長。




一定會有很多人充滿疑惑,現在科技都這麼發達了,為什麼還要走回頭路相信這過時的東西,而且大部分的人也一定停留在底片沒有電子檔,無法修片的概念之中。事實上現在底片拍攝都會掃描轉換,僅用電子檔案形式保存,不再需要累積厚厚一疊照片,也可以正常修片瘦身,而至今都還有許多頂級導演仍在使用底片拍攝電影,像是侯孝賢《刺客聶隱娘》、是枝裕和《海街日記》《小偷家族》、王家衛《一代宗師》、魏斯·安德森執《布達佩斯大飯店》、2019版小婦人《她們》、2021年丹尼爾主演的《007生死交戰》,《黑暗騎士 三部曲》《星際效應》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曾對記者為何堅持使用底片這樣闡述「我承認,我對新科技的確非常著迷。但前提是,它必須超越之前的技術。」




數位相機的高畫質,讓照片反應得十分真實,臉上的任何表現都被無情地記錄下來,而幾乎所有電腦濾鏡都在模仿底片粒子與顏色讓照片柔化,但效果卻遠不及真實底片。喜愛底片質感絕不是什麼文青與眾不同的優越感,我們都可以感受到許多傳統載體的復興,像是黑膠唱片不清晰的雜訊音質,底片老舊鏡頭劣化的霧感,同樣都讓人醉迷,底片呈現人們記憶中的原色,純粹之間,似乎更多時候是流露一種浪漫,乘載記憶的單純浪漫。







「趁著還能用底片拍攝,希望能多拍幾部片。」 ——《海街日記》《小偷家族》導演 是枝裕和








由於比起數位,底片在技術上從拍攝到沖洗都有著不低的技術門檻,而最重要的是它很昂貴並且逐漸稀少,不能隨拍即看擔心拍攝失敗都是底片必須承擔的風險,但數位的便利,雖然多了很多後悔的機會,卻也隨意就能刪除些什麼般,無法孤注一擲在這片刻,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收到毛片時,擔心自己閉眼或在鏡頭前表現不好的焦慮,瞬間化成難以置信的喜歡,釋放下所有不安。
因為不願後悔,所以選擇最好並且珍惜每一刻,最後推薦我的底片攝影師,人與照片都一樣溫暖的小百輕人像寫真(@youngioo),喜歡底片質感的你(妳)一定也會喜歡他的溫柔靜謐。
很謝謝大家,雖然底片拍攝因為老舊鏡頭光學能力較差而霧化,但照片本人並沒有這樣糟糕,可能是上傳被壓縮破壞的結果讓糊糊的感覺更明顯,不知道能不能直接放置連結,可以參觀攝影師的作品網頁(
),希望不要誤導大家對於底片的認知,而破壞了這事物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