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應該吉祥如意的憐憫民俗派迷因傳播者

前情提要
尊重,友善,包容、核平。 親愛的施主,哈雷路亞吉祥如意,當您在鍵盤前為了明日的糧票焦慮地發送廣告文,主知道你心中的恐懼,沒有信徒去支持心中的自我實現道路,進而帶來的欲念,很辛苦很執著,願主憐憫您。 但您可否知道,當您在鍵盤前打出" 西方宗教修行者『不是以利益眾生方式修行』"時,我替您禱告祈求主的寬慰,因為帶有偏見的認知也是一種對於升起慈愛的障礙。 因為您正在享受西方基督宗教帶給地球慈愛的人文主義革命之豐碩的果實,卻不自知。 例如,您如果在家忙碌著打鍵盤推廣貴派法務,假如手扭到或是喝奶茶嗆到,可以享用歐洲發起的"亞伯拉罕基督宗教紅十字非營利救護系統",坐著救護車來到"基督宗教首先引進的非營利社福救護機構": 簡稱醫院的建築單位,施打具有亞伯拉罕基督宗教,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社福保險補助的止痛劑與補助藥物。 地球紅十字非營利信仰發起先驅,"虔誠基督徒" 亨利·杜南
並繼續健康的、堅毅的鍵盤傳播貴派法務: 西方宗教修行者『不是以利益眾生方式修行』 喔對了,如果您有餘韻熟讀宗教社會史的話,您會發現,漢人佛教蓋醫院與孤兒院、救濟所,是像亞伯拉罕基督宗教學習的。 另外,也許是因為您的歷史老師太有漏,導致世間法在您的成長背景,並沒有留下富含人文主義的情操知識點,可能您也不知道,有色人種的人權主義濫觴,正是基督新教福音主義發起的廢奴運動,當然可惜的是,美國是此運動推廣最慢的國家,以至於台灣人誤以為: 美國= 所有西方人代表= 基督宗教代表 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1780年至1825年)、慈善家、廢奴主義者。福音派。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西方宗教修行者,到底是不是:"『不是以利益眾生方式修行』": 福利服務的“宗教”典範(30-1600) 紀元是以耶穌的出生為分界,從西洋福利史的角度來分析,宗教(基督教)的社會福利的確縱横了一千多年(30-1600)。耶穌的教導是基督教徒行善濟窮的主要動力,也因為教會教區的規劃,一些福利措施因之於施行,要探討歐美的福利制度,必須探討基督教的福利措施,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教會對福利服務的影響。西元 30 年是耶穌傳教的時期,1601 的英國濟貧法(The Poor Law)則是由教會轉為政府主管福利服務的里程碑。一千多年間,重要的福利措施有: 313 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為國教,由教會擔當濟貧救窮之責。 542 中東、歐洲一些國家有公共醫療的措施,法國稱為“上帝之家”(house of God),醫療人員由神職人員(宗教人士)擔任,醫療是宗教的衍化。 600 羅馬帝國瓦解,教皇(Pope Gregory)策劃一些濟助窮人的方案,教會取代政府(state),成為百姓的安全網(safe net)。 787 Clergy 在義大利米蘭創立了第一座現代化的醫院照顧被棄養的兒童。 1084 針 對 窮 殘 者 , 英國 教 會 在 坎特 伯 理 (Canterbury) 設 立 貧 民 救 濟 院 (Almshouse)。 1100 羅馬教會頒布教令(Decretum),對慈善工作的理論與實務頗多探討,強調富人濟助窮人是法律及道德的義務。 1215 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建立了(天賦)人權的概念,對自由人權的影響頗大,像英國 1628 年的「權利請願書」以及 1679 年的「人身保護令」都出自本憲章第 39 條,美國的聯邦憲法及各州的憲法等,均多少受其影響。 1526 路易斯畢夫(Juan Luis Vives)設計了一種有規劃的救濟(organized relief),包括貧民登記、籌措更多的私人基金以幫助窮人、為健康的窮人創造工作機會等等。他的想法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被使用,而且也影響了英國的濟貧法以及 17 世紀的美洲大陸的濟貧概念。 1572 英國不再依賴自願捐款(voluntary contributions)來照顧窮人,而是由國家稅(national tax)以及教區分擔額(Parish Poor Rate)來支應,因此需要周濟的窮人均需登記。若經費有餘,則用來規劃為身體健壯的窮人創造工作機會所需。 1625 法國的保羅(Vincent de Paul)神父創立了神學院(1737 年被羅馬教廷封為聖徒),除了制定教會的法規,更對慈善的組織多加探討,以便有効關懷窮人,他是歐洲組織慈善救濟的創始人。 1729 鄂絲修琳(Ursuline)修女於紐奧良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安置孤兒的住宅機構(residential institution)。 1819 夏瑪士(Thomas Chalmers,牧師、數學家)負起幫助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區內窮人生活的責任,發展了私人慈善團體(private philanthropies)幫助窮人解決經濟上的困境。並且把志工組織起來,以 便 能 對 在 困 境 中 的 人 做 個 別 性 以 及 規 則 性 ( individually and regularly)的幫助,強調對窮人的鼓勵與訓練。 1835 受到夏瑪士牧師的影響,塔克曼(Joseph Tuckerman)牧師成立了波士頓會社(Boston Society)以預防貧困的產生,這個會社用了很多夏瑪士牧師的原則,強調貧民家庭的個別化工作、安排志工的探訪、慈善基金的籌募協調以及社會運動(social action)等。塔克曼的努力影 響了社會福利史上很重要的慈善組織會社 (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 1853 Charles Loring Beace 牧師關心紐約街童以及生活在救濟院中兒童的困苦,成立了兒童救助會社(Children's Aid Society),每年運送數以千計的兒童至西部與農村家庭一起生活。 1874 美國北方各州的慈善組織、宗教機構、公家機關等成員,開始開會討論共同社會議題,促使後來國家慈善及矯治會議的產生,這個會議就是後來美國國家社會福利會議(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Welfare)的雛形。 1877 紐約成立防止對兒童暴虐協會(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同年,葛丁牧師效仿英國的 COS,在紐約州的水牛城成立美國慈善組織會社。志願工作者在 COS 內當志工的主要任務不是給予窮人金錢,而是給予意見。水牛城 COS 辦公室的門口甚至還立一 個宣示板:「本處不施給救濟」(No Relief Here)。 引用自: 《典範變遷看社會福利的發展》簡春安,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megapx
megapx
喔對了,另外還有,基督教長老教會等等神職人員,對台灣的諸多貢獻: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的本土化與台灣認同》: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詹卓穎 博士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宗教與社會工作相互會通之研究
奉獻一生於臺灣的傳教士——馬雅各(1836-1921) 投入原住民醫療與翻譯事業
megapx
熱愛台灣的宣教士與醫療貢獻者——馬偕(1844-1901)
megapx
台南教育貢獻者 、 台灣現代化教育的先鋒——長老教會巴克禮(1849-1935)
megapx
美籍神父甘惠忠為了「遲緩兒」在台奉獻54年
megapx
百歲人瑞賴甘霖神父,至今仍每天探視病人
megapx
法籍神父劉一峰來台奉獻50年 只為了給花東弱勢一個永遠的家
megapx
來台半世紀的奉獻者,耶穌肋傷修女會、仁愛社會福利基金 裴嘉妮修女
megapx
此篇文章紀念感恩不分宗派奉獻人文主義精神的各教派神職人員,願人文主義的光輝永不磨滅。 並答復原文的" 西方宗教修行者『不是以利益眾生方式修行』之謬誤。
megapx
愛心
51
留言 22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