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賺到「平均回報」了嗎?
前陣子和一個朋友聊到投資和理財,他和我說今年年初他很難受。
有一家他很有信仰的公司,股票從高點跌了70%。
我問他為什麼不止損,他說他每天都在看專家對這家公司的評論,以及大量閱讀財報,所以他認為市場低估了這支股票的,於是他反而大開槓桿,只是沒幾天就又要往裡面補保證金。
但他說他現在心情好多了,因為從年初到現在,股票價格上漲了90%,他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明智的。
於是我問他,那他現在是賺錢的嗎?他看了下帳戶,很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還是賠的,而且還是賠了不少。
但他還是堅信,只要他長期持有,他就能夠賺到這家公司的平均回報。
聽到「平均回報」,我問了他個情境題:
有支股票跌了去年-60%,今年又漲了120%。財金新聞會說這支股票的兩年「平均回報」是多少?
他:「簡單,那不就是 (-60%+120%)/2 = 30% 嗎?」
我:「那如果今天有兩個投資人A和B各有$100,A的兩年回報分別是-60%和+120%的,而B則是-5%和10%,那誰的『實際回報』會比較高?」
他:「我感覺是A。」
我:「你算算看。」
他拿起筆算了一下:
A:
第一年 : $100*(1-60%) = $40
第二年:$40*(1+120%) = $88
實際回報:(88-100)/100 = -12%
B:
第一年: $100*(1-5%) = $95
第二年: $95*(1+10%) = 104.5
實際回報:(104.5-100)/100 = 4.5%
他:「原來B比較高」
我後來發現,很多人會把「平均回報」跟「實際回報」搞混,於是認為自己買一個股票,長期下來就能賺到「平均回報」,所以甚至借錢來增加自己的投資報酬率。
但很多時候,自己的「感覺」跟實際上算出來的數字,是會不一樣的。
我身邊在各領域能夠長期有所成就的人,不論是在房地產、股票還是做生意,都有兩個特質:
1. 有很強的風險意識— 他們知道永遠不能虧大錢,損失10%時需要11%才能打平,而損失50%時卻需要100%才能打平。
2. 願意有耐心地變富— 他們不會追求誇張的短期大回報,卻願意用長時間和複利慢慢致富。
但卻更多人相信「沒冒大風險,就不能賺到大回報」,甚至會覺得自己年輕而且本金小,即便虧了,之後有的是時間賺回來,但當打開自己的實際表現時,很有可能過去這幾年都是白忙一場。
讓我們下次在做投資決定時,先區分「平均回報」和「實際回報」這兩個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