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出在哪呢?這麼說吧,巴菲特的論述之所以不成立,是因為他將比特幣視為「投資商品」的一種,而不是「貨幣」或「能源燃料」。
事實上比特幣的對立面不僅僅是股票,而是包括現代貨幣、國債、商業票據等任何由「中心化實體」(即政府或法人機構)所發行的資產。
如果巴菲特將「不具生產力」作為比特幣無用的論述基礎,那麼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現代法幣,不過探討這個所涉及的背景太廣,我也不打算展開細講。
簡單來說,若想證明比特幣是空氣,最終你會發覺現代法幣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更糟糕的是,法幣價值還源自政府的暴力賦予,毫無公平、透明性可言。
相反的,比特幣價值則建立於無政府的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之上;因此比特幣並不仰賴單一權威,而是透過全球參與者的共同協作來維繫其經濟價值,這恰好就是民主制度與自由意志的最佳展現。
無政府 x 民主,這組合看上去是不是很矛盾?其實不然。
現代民主制度的理想形態為「個人自由最大化」,但現實中的民主往往受制於政府的權威;另一方面,比特幣的無政府性質,卻反而能保障個人完全擁有自己的資產控制權,不受政府干預,這正是最純粹的民主體現——令所有經濟決策回歸個人,而非交由中心化實體裁定。
換句話說,只要政府還存在,民主制度便沒有真正到來的一天。
什麼你說我離題了?並沒有。「去中心化民主」才是比特幣存在的根本價值,若不提及這些,針對比特幣的討論就不具任何意義。
要知道,法幣(Fiat Money)的本質就在於「支配」,因為政府能任意決定發行多少貨幣、如何監控交易、甚至凍結資產;而比特幣的本質則是「自由」,因為它不受任何權威掌控、交易無須受到審查、供應量固定、且帳本完全公開透明。
那麼回到一開始的主題,巴菲特對比特幣的看法有什麼問題?問題就在於他壓根不瞭解比特幣的本質,導致其論述方向從頭開始就沒有意義。
比特幣參與者該如何面對這些認知偏誤?答案是在參與討論之前,先讀完比特幣白皮書就對了。
繁中版連結自取👇
以下開放挑戰
—————————————————
更新
我們還是先解決「加密貨幣幾乎都用於犯罪金流」的爭議好了,不然討論似乎難以進行下去。
根據知名鏈媒《Foresight News》報導,2024 全年加密貨幣犯罪金額可能超過 510 億美元,約佔鏈上轉帳金額的 「0.14%」。
再說一次,0.14%。這就是你們所說的「加密貨幣幾乎都用於犯罪金流」是嗎?就算存在黑數,我們保守估計個 5 倍好了,那依舊是連 1% 都不到呢。
這裡我再提供一項資料,「穩定幣轉帳」是目前最廣泛的加密貨幣交易,卡片支付巨頭 Visa 甚至為此設立了一個監測儀表板,能讓使用者觀測即時數據👇
根據這個儀表板,過去 12 個月的穩定幣轉帳金額高達 6.1 兆美元,其中的犯罪金額我們一樣以 510 億美元的 5 倍計算,該比例仍然 < 5%。
上述兩個資料說明什麼?不就是「加密貨幣幾乎都用於犯罪金流」這一說法根本不成立嗎?
更遑論我已經保守估計了五倍,還提供兩個參考數值,一個不足 1%,另一個不足 5%。
說到這裡,如果你對我提供的數據仍不甚滿意,那就請提出更有說服力的參考資料。
若你要以「加密貨幣用於犯罪金流的黑數怎麼可能只有五倍」作為論述基礎,那麼請將同樣的標準也套用在「法幣犯罪」上。
再來,關於「加密貨幣除了犯罪沒有其它應用」同樣也是不正確論述。
加密貨幣屬於「帳本技術」,因此最受傳統金融廣泛採納的應用通常也和支付及匯款相關,這邊我提供自己寫的幾篇報導參考👇
Visa 代幣化專用平台「VTAP」將於今年 Q1 實施區域性試點
Swift 跨國跨平台支付框架「multi-ledger DvP/PvP」將於今年 Q1 實施試點
瑞銀(UBS)採用區塊鏈方案結算代幣化基金
摩根大通將於今年 Q1 啟用區塊鏈外匯平台
這一系列落地應用反映出,區塊鏈作為「帳本技術」正不斷被傳統金融採用,並持續整合進大眾的日常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