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你,也被誤會了嗎?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有一種人,明明平時嚷嚷要計畫許多活動,卻在週末來臨時,選擇獨自待在家。有一種人,經常跟你交談甚歡,卻在聚會場合上顯得十分安靜。有一種人,總是在「嚴肅」的話題可以侃侃而談,卻在閒聊或隨意聊天上表現尷尬。這一種人,其實是內向者。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內向者常常被掛著太安靜、不合群、邊緣人、害羞等的標籤。而外向者則為開朗、自信、友善的代表。不過,在卡爾榮格(Carl Jung)的性格論中,內向、外向指的則是「能量走向」。簡單來說呢,如果把人比喻成充電電池,電池在運作時,能量會被消耗。如果想要電池再次運作的話,就需要去充電獲得能量才行。而內向者和外向者充電的方式非常的不一樣。 「幹嘛,你不開心喔,都不說話?」這種問題常常被問起,內向者只好苦笑回答「沒啊,只是有點累了。」與內向者不同的是,外向者在獨處的時候,就是在消耗電力,而充電的方式透過與他人交流來充電,能量來源總是在自己身外世界,也就本能地去與社交來獲得能量。也因此,內向者看起來更是害羞、不合群、太安靜,因為他們充電的方式與外向者完全相反。內向者的能量來源則在於自己內心世界,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獨處。這不代表他們不喜歡與人相處或者是天生的邊緣人,只是過多的外在刺激消耗了他們的電力。就跟我們渴了需要喝水,餓了需要吃飯一樣,對於內向者來說,在一個禮拜辛苦工作後,待在家中好好的讀上一本書就是充電的最佳方法。知道了這點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在人多的場合上,難免顯得格格不入,他們早已自動轉為省電模式,因為電力快不足了啊! 前面提到因為社會的關係,內向者的特質似乎常常被認為成缺點,甚至在許多場合上成為了劣勢。太安靜、太嚴肅、不積極、不友善、不懂得交際等,全都是外向者的相反表現。也因此內向者的優點似乎經常被外向者的光芒掩蓋,但內向者其實也有他們吸引人的地方: *內向者是非常好的傾聽者,也因為他們較感性並傾向於省思的特質,如果你想要一場內心交流的對話,內向者是非常好的選擇。 *「朋友不用多,真心幾個就好。」這句話應該很熟悉吧。因為內向者的天性,在選擇交友上更能發展出深厚的友誼。內向者注重於結交志趣相投又可以保持長久友誼的朋友。 *因為獨處時也是充電的時間,也就在行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活動。 簡單來說,內向者與外向者看似天壤之別,但使他們有那麼多不同的地方,主要就是他們天生「能量走向」的不同。也因為如此,才衍生出那麼多不同的特性吧。並不是說外向者就一定不願意獨處,又或者說內向者就絕對朋友少。最後想要分享的是,外向與內向的特質其實是表現在Specturm(光譜又譯為範圍) 上。在圖上,有些人落在表上的最右邊強烈地表現出他外向的特質(非常需要大量社交來幫助充電),有些則在中間(與最右邊的人相比,沒有那麼需要常與人相處),而又有一些人更靠近左邊內向的方向(比較需要自己時間獨處)。因此,不論內向或外向,沒有人是相同。但或許在了解內向與外向基本上的不同後,更可以理解自己與其他人的社交上的選擇以及行為。就下次再看到內向的朋友們,不要覺得他們都不合群或孤僻,他們或許也很想與別人交流,只是需要點時間恢復電力而已! 圖片來源: www.brandimpact.wordpress.com/category/introvert-2/
megapx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呢?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們更了解自己與身邊的人! 若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到我們臉書去閱讀更多心理學相關的分享(:
Like
1.6K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