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格式請見諒
我很慶幸有一位可深度對談且尊重我的母親
她是我認知裡,最堅強的一位女性
昨天我跟她在半夜12點聊天
一聊就是三小時,我們的話題是
:為何我不想生孩子?
一般跟家長探討這個問題
都會引導到爭吵的場面
彼此以辯論心態來要求對方臣服
但是我跟母親是以「溝通」為出發點
我個性相當理性,她則是感性居多
所以我詢問她「希望」我生子的理由
於是有了以下9大點討論
——————————————————————
1.
媽:因為妳還年輕,等妳周遭的朋友都有小孩了,妳會開始覺得羨慕。
我:為何現在不想要有小孩,但當我有年紀,我就有可能開始去喜歡一個,我本身就排斥的存在?喜歡的理由為何?我是喜歡他的存在,還是我是需要他的存在?
2.
媽:老了,老公有一天也會走,一個能照顧妳的親人,剩下的時光較沒那麼孤單。
我:所以我生子,是為了老有所依,因為有所需,所以我生孩子嗎?
3.
媽:我最驕傲的事情,就是生下懂事的妳,我在養妳的過程,了解到這是一個人生階段,我怕妳錯過這個階段,妳會後悔。
我:我最驕傲的事情,就是有你們這雙父母,但是我想把生子的花費,使用在未來的自己跟你們身上,與其他人不一樣的九宮格選項,就是一張失敗的人生規劃嗎?
4.
媽:很多人都在妳這個年紀選擇不生子,等到三十四十才開始感到孤單,有孩子的生活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快樂,但是很多人到那時,想生卻無法如願了。
我:人生就這樣一回,我的快樂為何要附著在其他的存在上?孤單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嗎?還是很多家長面對小孩盡是無語,那樣面對面血淋淋的孤單,也不少見。
5.
媽:妳對自己沒信心嗎?妳是怕妳生下的孩子不夠乖巧懂事,所以為避免這個突發的未來,寧可選擇不讓它發展?
我:妳跟爸比把我跟妹妹教得很好,我自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如果有孩子我也會盡所有如同妳一樣,把孩子帶大。我不是對自己沒信心,而是「孩子」非我的必完成事項。
6.
媽:孩子是支撐家庭的其中一個因素,倘若妳跟老公吵架,至少還有孩子的存在,能夠使你們想起共同的目標。
我:兩個大人吵架,如果需要一個小孩來維持當初感情,其實是極度悲傷的事情。當初兩人決議生子,無論是突然還是計畫,都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倘若夫妻之間的問題,得靠小孩子的存在,才得以平息,那對孩子公平嗎?兩個大人之間,是否已經失去當初愛著彼此的溝通能力了呢?
7.
媽:妳老了,怎麼辦呢?
我:我和另一半會在中年就開始規劃老年,長照、保險、養老村等選項,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8.
媽:妳有想過,愛情不會燃燒一輩子嗎?沒了戀愛感,剩下的是責任,沒有孩子,彼此的責任感就會降低,到時妳該怎麼辦?
我:這份責任感是誰定義的呢?舉例來說,許多頂客族是因為對彼此有著太多責任,所以不願意分散愛給其他存在。但當然也有許多夫妻,因為小孩子而學習到責任感,我為他們感到開心。但是,我對伴侶的責任感,為何要藉由一個新的存在,才能穩固原本就該奠下的基礎呢?
9.
媽:妳如果未來有錢有閒,是否會想生孩子呢?
我:你們當初環境艱辛,還是把我們幾個孩子拉拔到大,金錢、社會風氣、環境這些確實是很多頂客族的考量,但這非我不生孩子的主因,它是無法站穩腳跟的立論點。
——————————————————————
以上,當她問題告一段落,我們陷入沉默
而後,她語重心長的問我最後一個問題
媽:
是不是,媽咪跟爸比沒有給妳好的環境,讓妳太早學會獨立,所以妳覺得生小孩很辛苦,照顧也是?是不是我們沒有給妳足夠的愛,所以妳對家庭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此時,我從她眼裡看到愧疚,我知道當所有理由都有了反對的論點,就必須開始去尋找根源。於是我告訴她:
媽,我不想要生孩子,不是妳的錯。你們給我足夠的愛,這是我最感幸福之事。我很誠實面對每一個自己,我潛意識裡本身抗拒「生子」,我不願意從我這裡延伸出去什麼,我的黑暗面需要完整的扶持,所以我才會找足以理解我的另一半。
我明白,妳害怕當我跳過那格階梯,待回首時,會感到遺憾,沒有著實的完整它的存在,那個人生的空格在那空蕩蕩,沒有填滿的方式。我也害怕自己後悔,所以跟妳討論完,我也會針對潛意識的抗拒,向自己還有另外一半發問。
但我希望妳了解,女兒不生小孩,不是母親的錯,而是我的人生選擇與潛意識。希望妳不要歸咎自己。
——————————————————————
最後我們在三點多結束話題
相擁後互道晚安
彼此好像更近了一些
部分頂客族的不生概念大概如下

附上來源網址
但這些都是容易異動的立論點
所以才會有「等妳過幾年就會想生」的理論
如果外界的眼光與世俗的期待
讓我選擇生子
這孩子就必須背負我延續的期待
對她/他而言,都是不公平的既定
每每看到他人談論生子議題
當下都會感到恐懼
生子者驕傲的拿經驗談來灌輸一個形式
抨擊頂客族的不懂事
甚至拿不孕者的心酸來要求頂客族檢討
頂客族亦不甘示弱拿未來論來辯論立場
拿那些自己也無法確定的論點進行說明
甚至拿社會案件那些家庭悲劇來反駁
但兩方都是站不穩腳跟的論點
因為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是個體
未來,誰都說不定
為何總有人會斬釘截鐵的去評論他人的選擇
好似他/她真的有參與了對方的人生階段
所以才能如此肯定自己的說法?
生子與不生,除了現實考量
更重要的是,選擇的當下
我們是站在一個什麼角度
去面對這個新生命的誕生
或許如同我媽媽教導的那樣
凡事從「心」去找答案
才會看到自己真正的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