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和稀環鈉
國立臺東大學
需要抒發一下,看很多抨擊看的很累。
全文凌亂,因為心情也很凌亂。
一個稀環鈉事件,演變成來檢討加分、檢討原住民,很多的言論說加分仔欠歧視,原住民寧願被歧視也要1.35。
好累喔,當原住民好累。
不然就會被嗆放棄原住民身分,或是沒有傳承文(藉由行動以表族群認同),為什麼可以加分。一個人選擇離開,選擇更好的生活,或者是為了生活,當然必須尊重他,再把對文化、對族群沒有認同或者是認同淺的人逼回去部落,對他、對部落都不會有益處。而自我認同的追尋,那是他個人一生的課題,否則就只是個沒有靈魂的空殼,但那也是他個人的選擇。
社會習慣把原住民和弱勢畫上等號,但原住民也有台商、很厲害、很會賺錢的人,這些人該不該加分,真的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承擔和決定的,他們選擇了自己的生活,但這些抨擊的言論卻加諸在這上面,變成了原罪,為何?
當然,有原住民學生覺得族語認證或是族語,就只是用來加分的,平時也不需要講、不需要學,過著「一般人」的生活,為什麼要去抨擊、指責這樣的人「不夠傳統、不夠弱勢」,只因為他用了加分,活得不像原住民?那是他自己選擇他的生活模式,憑什麼指責他個人或原住民全體。加分政策該檢討,但到每年遇到考試季節、歧視事件,總是無止盡的謾罵原住民族,真的讓人很倦很累。
我是不是也該聲明,我考上國立臺東大學和國立東華大學沒有靠加分,然後都市長大衣食無缺經濟無虞,我超愛我的部落,熱衷學習族語和文化,還回鄉工作。
這樣,夠傳統嗎?有資格加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