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

國立臺灣大學
父母好像有種神奇的魔力,跟他們傾訴煩惱,煩惱會加倍;跟他們分享快樂,快樂會消失。 你看似自由,卻無時無刻不被困在父母的愛裡, 而他們的愛給的剛剛好,沒有好到讓你開心長大,也沒有差到讓你狠心對待。 這份愛裡夾雜著頓感的痛,討厭他們的陳舊觀念,卻又心疼他們勞累的模樣, 於是你一邊想著逃離,一邊又想著要賺更多的錢,把最好的都給他們, 每次都在討厭、反感、心疼之間徘徊, 最後,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最近看的一段語錄,每一句都說中了我。 如果要給父母打分數,滿分100,我想他們會是90。 相對來說,我的父母是開明且用心的,我愛他們,但這份愛裡,似乎總夾雜著淡淡且層層堆疊的失望。 -- -- -- -- -- -- 「跟他們傾訴煩惱,煩惱會加倍。」 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痛苦是不能拿來比較的,原來難過是能被接住的,原來會有人不帶批判的傾聽我,原來,自己的情緒是值得被好好處理的,它並不是脆弱而需要被隱藏的。 原來,低潮時,「在原地休息一下」會是其中一個選項,「暫時不思考下一步怎麼走」也會是。 大家都說,對自己好一點,可是當我試著這麼做,我卻發現,內心的另一個我變成了父母的身份,批判著自己太脆弱,批判著自己抗壓性太低,說著只有弱者才會搞那些。 - 「跟他們分享快樂,快樂會消失。」 直到朋友提醒,我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對於別人的分享與發言,若有似無的給予著帶有自以為是的偏見的反饋,於是我知道我依然沒有擺脫父母的影子,即便我一直極力的避免且厭惡著。 「死韓國人。」、「死日本人。」、「演藝圈沒有一個好東西。」、「xx議題根本就是政治/人權團體炒作。」、「打扮什麼的根本沒必要。」、「那些歌到底有什麼好聽的。」、「(對無關課業的事)了解那麼多,你平常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上面?」、「他們(同學)為什麼要來找你吃飯?時間太多喔?」、「啊xxx(我)就是笑點太低啊,什麼也能笑。」、「無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多數時候,我就只用一號表情面對他們了,那是一個沒有開心,沒有不開心,帶著點厭世的面無表情。我用他遮住我的所有情緒,這樣我就只需要講必要的話。 但,有時候還是會犯賤地分享點東西,然後不意外的又疊上一層薄薄的失望。 接收到滿滿的情緒價值,有時讓我不太自在,我也不擅提供情緒價值,即便我努力學了,卻還是不太自然。 就像新做了一個髮型,被誇好看反而讓我不知如何應對,因為我從小到大得到的都只會是「浪費這些時間幹嘛?」 或者,「燙個頭髮花了幾小時,你厲害了你。」,剛剛聽到的。 可是,自然捲的我,從來沒有看到自己的頭髮那麼好看過。 於是我也轉身去做我的事了,同時責怪著自己,明明那麼多年也習慣了對言語的刺激變得鈍感,為什麼自己卻不能像之前一樣,把沒有實質影響的垃圾話當做沒聽到就好了。 我同學總說,我脾氣很好,怎麼樣都不生氣。的確,絕大多數同學講錯話的失禮程度,離惹怒我的閾值還差的遠。 - 「他們的愛給的剛剛好,沒有好到讓你開心長大,也沒有差到讓你狠心對待,這份愛裡夾雜著頓感的痛,討厭他們的陳舊觀念,卻又心疼他們勞累的模樣。」 就如我說,他們是個很用心且重視教育的父母,於是我沒有大多數人擁有的童年回憶,我的童年只是命令式的教育,不斷的學習,穿插著總數比別人多很多的家庭旅遊。 我的童年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充滿陪伴的。只是國小時的人際關係卻讓我受到很大的挫折,後來想想,可能因為我不自知的複製著我的父母的說話方式,當時卻以為人跟人就是這樣相處的。 國高中以後,我才慢慢意識到,也才有意識的去改。我不會因此抱怨原生家庭,只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愛看那種小孩與爸媽溫馨像朋友般玩笑沒有隔閡的互動,看著別人眼中的習以為常,就好像自己也在體驗這遙不可及的快樂。 我還在考大學,但沒意外的話,今年是最後一年了。看到一句話說,「原來幸福的孩子,是不用藉由考大學逃離家裡的。」,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 我想逃離家裡,但並不是因為叛逆,也不是因為不幸福,只是我好奇,沒有父母在同一個屋簷下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累的時候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而不用擔心被罵「不像個學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想休息時不用時刻仔細聽走廊的腳步聲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想吃一間cp值不高的餐廳就吃、想繞遠路就繞、想浪費時間就浪費、想做浪漫的事就做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我已經很開明了好不好?哪家父母會願意支持小孩重考啊?根本大部分人都上哪裡就讀哪裡了哪有重考這回事。」 於是,我心中堆積的負罪感淹沒了失望的情緒。 有人說,亞洲父母的道歉方式就是叫孩子「來吃飯了」,反正在聽到過分的話後,我也總是因為類似這種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話而原諒,當作沒事發生了。 我想當醫生,除了夢想以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希望他們老了可以照顧他們。從來都沒有想要報復的念頭,甚至連職業的選擇都考慮了他們,他們依然是90分的父母,好到讓我覺得扣他們10分都是我不知感恩。 反正哪一間小事不是以算了收場,哪一次不是興起一些「你們這麼做只是把我越推越遠。」、「真正的失望是再也不會在乎,再也無話可說。」的想法,又最終想起他們種種的好而放下了? 曾經也溝通過,但,「意思是我講話常常讓你不爽囉?」 於是我試著以委婉的方式說我的想法,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事實上,如果每一句讓我不爽的話,我都要讓他影響自己的情緒的話,我大概早就憂鬱症了。 我放棄讓他們改變,因為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我放棄從他們身上獲得情緒價值,因為這也是不可能的。於是,我自己給自己情緒價值,直到我把他們的垃圾話徹底忘記。我似乎變得比以前強大,但,如果可以選擇的話,誰會想要以這種方式。 - 「最後,一切都只能怪自己。」 - 我一點也不想生孩子,只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我沒資格當一個好媽媽,怕我不自知的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怕自己不知檢討改進,讓孩子失望寒心,怕自己做不到我父母對我的好卻複製了他們的不好,怕自己總是把小孩當小孩,以上對下的方式對他,怕自己無法跟孩子當好朋友,更怕孩子不快樂。 怕孩子寧願在外面面對風雨,也不願回到「家」這個傳統上認為是避風港的地方,怕自己想為孩子遮風擋雨,卻不自知的製造了另一場更困擾的潮濕。 怕我的孩子會在某個夜裡,打下與這篇類似的文,然後隔天又若無其事的裝作沒事發生。
Like
Sad
Bow
2.6K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