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卷了四年半,這是我的心得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先講結論:這邊奉勸學弟妹,若可以的話有策略的卷,絕對不要讓自己不快樂,也不要讓工作佔據生命的全部 講一下我四年半的經歷,我想我是有資格對上面的結論做見證的 家庭背景:平凡普通家庭,沒礦,要出國自己賺錢或學貸 大一:考入法律系,但因為指考太拼,手有舊傷,用比較緩和復健的健身做調養,讓自己喘息一個學期;大一下開始參加一些系上的活動跟演講。結論:這是對的,也是我回頭來做的最對的一個學期,就像一個平凡的學生一樣;這一年也讓我的手有很好的休養,不然大家應該很難想像我到現在考完法律申論題都要拿冷凍劑噴或者冰敷。大一的成績在班上的中段/中前,沒有書卷 大二:卷的開始 當時候是有位朋友雙上了金融系並且同時台大法律轉學考通過,也有些朋友揪團一起去修商院的課,讓我覺得大一的自己好像真的太混了,渾渾噩噩的沒有目標,同時經過朋友的分析,要一層層的學會一個專長大概要2-3年,如果大二初學,大三進階,大四就可以應用;於是在原本法律系必修的基礎上我又去修了經濟、會計、統計 以及金融科技學程;在這個基礎上開始自己學投資理財(兩件事無關,但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那個時候疫情雖然猖狂,但我根據自己的判斷,還是覺得疫情最晚隔年就會放開或結束;又看到那一年交換沒什麼人申請,國合處的人還寄信了(這件事我印象深刻,因為刻板印象是政大交換非常熱門),所以我就索性去申請一年制的交換,同時準備了托福,最後也申請上一間不錯的學校,也因為那年疫情大家不敢去,有申請到一比不小的交換獎學金 其實獎學金是一個重要的考量點,前面提到我家很普通,若我想要交換,應該需要經濟支援;我也評估到我不是卷哥,如果正常的情況下應該難以申請到獎學金,所以是有點臨時的做了這個決定,托福大概也才準備了一個月 大二升大三暑假:上了好幾個暑期活動,有外交類、體育類、登山類等等,結論是很值得,也只有學生時代才能夠這樣實惠的增廣見聞。大二升大三沒有去實習,應該是最正確的決定之一了,我現在看來,參加那些課外活動,得到的收穫遠遠大於一切 大二時遇到一個貴人朋友,在台灣那個時候很少人開始參與國際性的創業競賽以及永續競賽;靠著大佬的帶飛,蹭了幾個國際性的獎項,但是好累也好卷。 我覺得我的大二生活其實是卷的,但也有運氣跟「時間壓力」所在,但跟後面比起,是比較快樂充實的,該落下的也一個沒落下;我並不是個聰明的學生,大二下有一學期,成績跌落到班級中後段,好險不影響獎學金與交換資格 大三:交換的體驗與心得 我選擇一所綜合性大學去做交換,一部分是前面一大堆的探索讓我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一部分我也覺得我想換環境,其實有很多朋友在當時都形容我的「興趣很廣泛」,但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我不斷的想要聚焦,卻像收網收不了的漁夫一樣,我在這一年嘗試了不同領域的課程,包含金融工程、供應鏈管理、旁聽法律系的課、資料科學、甚至是永續發展、創新創業。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不論未來要往哪個領域走,「科技」相關的技能是必須要碰一些的,同時,自己最大的優勢其實是「法律與科技(科技可以替換成其他東西,商管、體育等等都可以)」結合的雙重優勢。 我在交換時又碰到了一個交大的學長,他那時給我建議,若對政大沒有的領域有興趣,可以在交換時去實驗室打雜,而當我去一間間實驗室敲門,對方初步面試後覺得不錯,但聽到我是法律系跨領域的,最後並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因此我直到三年級才發現,若我想要直接走入某個領域,「學位」還是必須的 於是我決定申請雙輔,但是前面有鑒於成績不夠理想,一雙二輔都填滿的前提下只有「電子物理學分學程」有通過,但我看了下課表,發現學好三電跟基礎,未來這還是大有所為,於是我也欣然接受這個結果。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去金融業擔任法務及法遵的部門當實習生,這時也遇到一個政大學姐是隔壁部門的主管,告訴我說金控都想引入data science以及一些細節;這更加讓我確定,前面的判斷是正確的;就是不管未來在什麼領域,科技相關的東西始終得碰一點。 大四:碰了就碰碰看意外的收穫 有了上述的經歷,我也知道自己必須學習一些科技相關的東西,由於不在台灣一年,以為大多數的政大學生也是這樣想,殊不知其實跟我想像的十分不同,我發現大家都很焦慮,因為GPT開始出來了,同時當我與一些同學無意間聊到我有一些資訊類的證照(比如AWS practitioner, Tableau)等等,雖然Tableau 甚至跟資工關聯不大,還是有些同學比較焦慮,那時一個疑惑也在我心中,我已經變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卷王? 那兩個學期是非常累的,上學期28學分加下學期24學分,也許是前一年法律碰的不多,開始覺得好多必修如訴訟法、公司法等等都很吃力,但因為知道這是自己的老本行,還是努力撐過了;同時修了微積分、普物、資結、計程、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電路學等課程,發現成績意外的很不錯;看到這裡應該有同學看出來了,我的策略是硬體軟體都碰,不把路走窄,現在看起來結果是好的。 寒假期間,因為與之前交換的學校關係還行,所以申請到了海外的暑期實習,是跟電物有關的,但要跨到其他我也有興趣的領域,難度很大。 下學期擔任上兩段寫得某堂課的助教,應該是做得還行(吧),該老師也指導我申請大專生計畫,不過還是那句話,沒有學位,沒有雙輔資格,沒有完整的修課紀錄,終究沒有申請成功。 於是我還是放手一搏,申請了人智應雙主修跟資科輔系,最後人智應雙主修通過了,而當我跟海外的實習學校說,因為我現在是人智應雙主修學生了,所以我想要換到AI相關的實驗室,也很順利的成功。 很多人問我怎麼申請到的,我個人覺得修過課程的數量以及相關經驗大於其他一切,也有人問我說這個雙主修會不會用處不大?我覺得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學位只是給你一個最低門檻。 大五:不放掉手上的東西,讓自己的籌碼變多、盟友變多 有些人開始問我,你的下一步要怎麼辦? 我跟所有人一樣,在去年九月十月嘗試了推甄,雖然推甄也有錄取一些學校,但我只能說結果不如預期,但其實我也覺得意料之中,第一我也沒拿過書卷獎,第二政大的理工本來在台灣就遠遠不如四大。 在另一手,我也準備了出國,我只能說目前得到的結果還不錯,當然我希望能夠爭取到獎學金,在這個還在進行中,因為也還沒有確定要去,所以先保密;那我也必須說如果最後沒有獎學金,我也不一定會去。 我計畫今年依然會修三電跟量子計算,還有人智應雙主修拿下,同時在下個學期我也會畢業。 為什麼沒有提到法律?因為我本來就是法律系的學生,學好法律本來就是一切的基石,我可以後面的雙輔都不要,但如果要拿到畢業證書,這是必須的,所以該完成的學業還是會完成。 我會不會考國考?好問題,其實這個我也自己還在想,但我覺得我要評估我去考了會過嗎?如果會的機率高,那就是一次值得的投資,不會的話,那也許等一年,這個就是自己內部的自我評估跟掙扎了。 很多完全沒有碰資訊的同學可能有點誤解,覺得資工領域爽爽賺幾百萬之類的,但如果是碰過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領域非常競爭且新陳代謝很快,然後台灣的硬體業是真的辛苦。 回想起大四這一年的內卷,我快樂嗎?或許是的,但更希望有個work life balance 的人生,更希望有休閒娛樂 ——— 寫到最後,還是要跟各位學弟妹說,如果可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去尋找自己快樂的事,讓他能成為你工作上陪伴你度過低潮的東西;如果要內卷也不是不行,搞清楚你在卷什麼,有策略的卷,策略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到了大五回顧,有些你認為非常重要的事,其實沒那麼重要;有些你認為不重要的事,卻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你,而你會發現有很多內卷是不必要的,但有時一個選擇,會影響你的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希望大家的謀略與聰明都能幫助大家在每一次的抉擇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Like
Haha
Bow
154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