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推甄正取頂大理工心得分享
國立政治大學
更:造成大家的困惑我先道歉。重點科技學院如何分組我的確沒有很清楚,我也一直以為是分甲、乙、丙組,會申請也是因為實驗室的學長推薦。再次重申,我的目的只在分享,我之前在科技版上看到有政大的人問有沒有機會申請上交大電物,我只想跟那些人說好好努力有機會,僅此爾以。




--------------------------------------------------------------------------------------------------------------------------------------------------
背景: 政大??系 雙主修 電子物理學位學程
系排: 10 - 20%
修課:
普物(一、二): 95-99 | 95-99
電磁學(一、二): 95-99 | 95-99
電子學(一): 95-99
電子電路學: 95-99
近物: 80-85
半導體物理導論: 95-99
量子計算: 95-99
計算機程式設計: 85-89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95-99
微甲(一、二): 95-99 | 95-99
統計(一、二): 95-99 | 95-99
線代(一): 95-99
等等
經歷:
專題*2(學校+中研院)
中研院實習(三下-現在)
中研院壁報競賽
發表文章(under review所以其實也不算)
微積分甲大會考前10%
金色多益證書(890)
助教
等等
程式語言與軟體技能: Python、C、C++、SQL、Matlab、Orgin分析與繪圖軟體、 Diffrac.eva for XRD、VESTA for structure 、Autodesk 3D等等
結果:
台大光電: 正取
台大奈米工程與科學碩士學位學程丙組: 備取中段(已備上)
台大奈米工程與科學碩士學位學程乙組: 不入取
交大光電: 備取前10(已備上)
交大電物: 備取前10(已備上)
前言:
首先,這不是一篇勸世文,也不是戰文理組的文章。我非常討厭仇視性的言論,這篇文章只是單純分享我的推甄經驗。我一直都認為「興趣、天賦與熱情」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選擇雙主修電物而非資科或商科,純粹因為我對這領域有興趣;選擇繼續深造,也是因為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感到開心,做研究蠻有心得的,並且遇到了好幾位很棒的教授。
但我不鼓勵大家盲目轉向理工科系,畢竟在他們的背後藏著許多辛酸。比如:
1. 培養難度高:基礎科目難度極高,養成過程不易。
2. 幾乎沒有個人時間:理工科的學生幾乎都需要做專題研究,這會耗費大量時間。每週一次兩小時的會議,加上超過十小時的準備工作,同時還要應付課業壓力。
3. 找教授難度高:研究所錄取後馬上得找教授,適合的教授一位難求。撇除大神及專題生卡位,我們還要考量實驗室的前景和教授的品性,且最後還是要教授「看你順眼」。
4. 高壓環境:理工科碩士的修學率極高,且完成學位往往需要3至4年,如果研究領域還不佳,那真的是虧到家。
總而言之,在做決定之前務必想清楚。如果對數學、物理完全沒有興趣,攻讀理工科絕對會是一場痛苦的折磨。
本文:
政大推甄的優劣分析
優勢
1. 修課較易取得高分:政大電物課程的學生背景多元,老師通常會控制考試難度。在政大好好準備,拿到90+的成績並不困難。而在其他頂尖大學,若一週沒投入10小時準備,就準備被考試按在地上
2. 校名仍不差:推甄就是 校名≥成績>專題>實習>其他。而我的背景跟很多人比起來相對普通,這就意味著政大的名聲仍被評審委員接受。且以我在中研院與台大實驗室的經驗來看,教授們雖對政大學生有些好奇,但普遍認為政大學生聰明且有潛力,甚至會將較為重要的研究題目交付給你執行
3. 省時無需重考:在科技業,年輕絕對是優勢。若重考進入醫牙或頂大電資,至少需耗費1-2年;但透過大學雙主修及碩士跨領域,認真努力再加上一些運氣,不需額外花費過多時間便能成功轉換跑道。
劣勢
1. 理工資源較為匱乏:政大以文、法、商聞名,理工相關資源確實有限,部分想修的課程無法開設。不過,網路資源豐富,透過台聯大系統也能前往清交修課,關鍵仍在於個人的決心
2. 專題研究選擇有限:政大應物所教授相當專業,但由於人數不多,專題領域選擇較為有限。雖然可直接尋找中研院物理所教授擔任指導老師,但相對麻煩
3. 推甄有天花板:受限於修課與專題內容,我認為推甄至頂大電資學院只有電機系計算機組(有資訊背景)與光電所;理學院則以物理所、電物所,最後就是其他相關篇所
4. 較難找到指導教授:在實習階段或許不算太難,但研究所階段,由於我們的專業深度與純電資背景學生相比仍有差距,找教授時會相對困難
我會寫這一篇因為在我推甄時身邊完全沒有學長姐的經驗可以參考,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機會成功。但我認為跨域推甄並沒有錯,以分數分發大學本就不易直接選到自己的志業,因此在研究所階段跨領域並不奇怪。而跨域之所以看似遙不可及,往往是因為我們在新領域沒有付出與本科系學生相同的努力。本科系的學生至少修過所有必修、選修及進階課程,而我們可能連一半的相關課都沒修過。這要如何說服教授或業界選擇我們?因此,不應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是要善用自己能拿到的資源(課程、專題),並準備好推甄所需的基本:學歷、成績、專題及其他經驗:
1. 成績: 我本身成績並沒多高,沒有拿過書卷獎,也沒追求科科高分。甚至有多門通識課低於80分,大學英文課因為忘記交作業,最後只拿到70多分。成績固然重要,但不必盲目追求高分,關鍵是把重點科目讀好並且維持在係排20%以內。且如果有興趣,自然會投入其中,成績也會跟著提升
2. 專題: 沒有專題僅憑這學歷幾乎不可能推上頂大。而除非特定科系,大多數科系並沒要求專題做什麼(但大方向要對)。專題影響推甄上後找教授的難易度,如果領域不一致,就會難以找到指導教授;而專題很水,與教授面談時也很難脫穎而出
3. 其他:基本這項是可有可無的,強者放前兩項就會入取了,但平民白姓就是要在這弭補自己的不足或是證明自己。如我在實習中證明了自己對研究的熱忱不是玩玩;考多益來彌補大學英文成績;以微積分大會考證明我的數學能力。這些額外經驗應根據自己的弱項量身訂做,發揮補強效果
結語:
最後學習是自己的事沒必要怪環境,因專題需求如: 微方、複變、數值分析、程式語言都是我自學的;進實驗室後,linux、資結、作業系統等也是我自學的。現今網路如此發達,想學什麼都可以上網自學,門檻大幅降低。然後不要做無謂的比較徒增自己的痛苦。文組常羨慕理組薪水高,殊不知非電資的拚盡全力想跨進電資;電資非四大又渴望升到四大;四大的想出國深造;而電資偏所的學生則夢想轉進正所。讀書到這個階段,若還只是一味追求高薪,忽略了學習與成長的真正意義,實在有些可笑
基本上電物大部分的課程我都上過,碩班的我也上過幾堂。若有問題可以私訊我,有空我會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