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次大學二階推甄歷史系0人(及2017化學系0人)對校方的建議

國立成功大學
原本打在另一篇,被建議重發。 其實,明眼人就會知道,AI、少子化、台積電等都不是原因,要檢討的主要只有兩項(1)各系招生篩選標準的設定,(2)備取人數門檻設定。以下主要針對第二項。 簡言之,就是輪到擔任系主任的教授應該要花一些時間研究一下自己系近年來個申學生的學測分數分佈是如何,這個可去問教務處招生組之類的。 為何這個重要?因為一堆不食人間煙火的教授大多是2、30年前的聯考獲勝者,崇尚考試高分就是王道的潛意識,所以目前規定「書審或口試查看不到學測分數」這件事,對他們評分很困擾。因為他們可能大多不知道以申請成大而言,能進入二階審查的這些學生,其學測分數的分佈根本差異很小(譬如在3級分內,且可能近一半同分,即過門檻最低分),因此二階最後的分數的排名,其實主要會被書審分數影響,但他們卻可能會誤以為總分排後面的是因為學測太低,所以砍掉沒差。他們大概不知道那些被自己砍掉的學生,其學測分數可能大部份跟他們一半的正取生同分(也就是過一階學測門檻的該系最低分,且比後來的大多數分科生還高個幾級分)。 說白一點,以成大等級(意指很競爭之意),就算將這些學測很近的學生幾乎全備,也還好而已。 所以,就是有些不用心去理解現況且有潔癖的系主任或備取門檻決策者,自以為「要有鑑別度」,大刀一揮,自以為讓很少人備取、很多人落榜才能突顯自己系的高度(不然會沒面子),結果就變缺額一堆,成為全國矚目揶揄的對象。 這些大教授們可能還覺得無所謂,反正分科的人一定補得齊,殊不知他這樣做代表先前書審或面試的辛苦都白費了,大做虛功,學生白準備,老師白審查(辛苦地要在5天內審查近百甚至數百份)。而且,通常用分科進來的學生,當初學測分數可能差這些個申生好幾級。更不用說分科大多是從數十個志願中剛好分數到了才填進來的,其對該系的「認同忠誠度」相比於僅鎖定6個志願的個申生而言,合理推論應該更低(可能更想轉系)才對。所以用砍個申生備取名額來換分科生的作法,根本不合理,但之所以還這樣做,唯一解釋就是這些教授們都不知道、不用心(可能也根本不care),以致發生上述那些顯而易見的可預期後果(然後才抱怨一堆人轉系)。 此外,從未來考生的觀點,他們才不會去理解這個報到0人單純是備取太少的技術問題所引起,他們只會得到該系就是不夠好的直覺印象,所以才被人家當備胎。反觀那些原本視該系為首要志願者,也會怕自己將來可能被過高的備取門檻砍掉,浪費自己志願,因此也降低未來選該系就讀的意願。 所以,主要關鍵之一在於設定最後備取門檻的大教授們(通常是系主任),他們需要花時間來理解現狀、理解問題根源,而不是怪AI、少子化、台積電。 此外,各系的篩選標準也該好好檢視。哪一學科是否設標(讀歷史要看數學)?設哪種標(均、前、頂)?倍率幾倍?順序如何設定?等等,主其事者(各系主任、學術委員會、招生委員會等)應該都要花時間精神去理解與調整,這當然不是那種只會寫論文、眼中只顧研究不管大學部學生的大教授們所可、或願意去理解的,所以才要學校特別針對這些人去「再教育」。 在此建議成大教務處招生組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因為系主任會換,不是今年沒事明年也會ok, 建議招生組要好好整理相關資料(譬如過去五年個申錄取的學測分數分佈、報到率)給系主任,甚至請對制度熟悉的專家來給各系主其事者上課、診斷(譬如從坊間查榜網站,可查出當年沒選本系的那些學生,他們填了什麼、去了哪裡等等),讓他們知道該系歷年個申生的學測分數分佈,讓他們知道備取名額應該要多一點,而且也針對其篩選標準設定給予調整建議。不然,就等著再被針對、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柄。 (然後,請不要再用AI、少子化、台積電等錯誤理由來秀下限,拜託)
Like
Wow
69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