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倍速不是觀眾的錯
把「觀影品質」的責任外推到觀眾身上
是影視從業者最自欺欺人但也最省力的作法
而從影者對「加倍速觀影」的歸因與反對理由
說來說去也就那幾個
而且很難讓觀眾心服口服
如果每個觀影者回想一下
一定都記得自己曾觀賞過「非原速看不可」的內容
我稱之為非常個人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的「內容分級」
以想見你作為例子,同一部作品可能同時有不同等級的內容
C 看分集摘要就夠了(想見你前三集)
B 沒有2倍速對不起自己的時間(第四集開始)
A 非原速不可
(隨著懸疑劇情引人入勝,複雜、反轉再轉、演技高超
很多推理愛好者不只原速,還會拿筆記本來注記)
從影人該捫心自問的是
你願意花多少心力去打造A等級的內容?
第二題是
你的製作水準敢有到A這個坎站?
即便當你認為自己達到這個水準的時候
A等級已經「品質通膨」了
(所謂通膨就是等級所需的高度不斷拉高,光是追上舊水準已經不夠了)
你不夠好看,就不值得原速看
當很多作品不值得原速看
大家也就習慣性地倍速看了
台劇1.0時期,大家別無選擇只能原速觀看
然後就經歷了串流平台倍速功能、國際作品觀影體驗影響
自此台劇除了一把青之外 沈寂了將近10年
而與惡出現時,已是倍速觀成熟運作的世界了
從2019年三大台劇(我們與惡的劇離I、俗女養成記I、想見你)以後
到現在2025,還有哪齣劇如當年「不只好看,而且優質到要原速看」的嗎?
用作品本身的品質來驅動(agent/ motivate)閱聽人的行為
是從影人唯一可掌握的務實作法
因為你無法控制觀影者的個性、工作疲累度、空閒時間多寡
換言之,與其苦勸,
不如作品品質讓觀眾「不用你勸也會自動原速看」
我把我的假設(未經驗證)分成兩個向度
縱向度是內容的「視聽藝術」、「動態內容」
橫向度是內容的共感、質感、深度、創意
台灣從影者很容易過於側重單一的次向度
以茶金為例
茶金過度看重「視覺藝術次向度的質感」、但是輕忽了「文本內容次向度的共感」
很多人可能一開始會為了茶金的視覺藝術質感而原速看
但是文本內容實在是台詞尷尬(難以共感) 劇情拖沓(毫無質感)
而前者(視聽藝術)這個因素隨著內容的播送而邊際效應遞減
邊際效應遞減不只是發生於作品內容本身
也會發生在整體的台灣觀影脈絡裡
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整體性的品質通膨
最後把我所謂的次向度分得更清楚
視聽藝術向度:
視覺藝術(造型、內景、外景、其他偏技術性製作等等)
聽覺藝術(配樂、其他偏技術製作等等)
動態內容向度:
台詞
劇情結構
演員呈現
上述這些橫向度都可以分出不同的縱向度
共感:貼合觀眾的真實脈絡及生命歷程
質感:精緻度、構念巧思
深度:該向度(例如某個對白、某個畫面、某段聲音)所攜帶的深度
創意:這很好理解,也是最容易通膨的(你必須一直比以前有創意)
最後我來整理一下Netflix自製/首獨播的劇的等級
不入流:正港、罪夢、彼岸、極道、華燈第三季、此時此刻除了第2單元
C等級:誰是被害者I後5集、華燈第二季、她和她的她
B等級:比悲傷、誰是II、華燈第一季、媽別鬧了、模仿犯、愛愛內含光
部分A等級:影后、童話故事下集、造浪者、誰是I前3集、此時此刻第2單元
(影后跟童話都是一半原速一半2倍速)
目前還真沒有哪部是幾乎A的
影后的動態內容共感大多是點水式、視覺藝術則是剛開始驚艷,到後面就愈來愈無感
童話故事下集雖然動態內容好,但是視覺藝術很貧窮
Netflix小編的言論
我想已經有很多人出聲訓斥了
我唯一想多說的就是
他唯一的錯就是
把觀影者的心裡話誠實的透過擴散性高的社群平台公布了
願從影人們能夠不再天真
只有作品本身才能拉近從影人與觀影者對觀影體驗的期待
我關注台劇
我們都在盼望台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