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死
有感於最近所發生之事,故而寫之,其實老實來說,這也算得上是全台灣的通病之一,如下
一件作品其背後所蘊含之深度意義,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今觀看一些展覽,卻往往出現一些不知所云之物,作品名稱和作品之間往往缺乏關聯,問創作者有關構思,理想,緣由,卻往往回答不出,不然就是鬼打牆般的迂璇來回,往往那創作者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藝術就是藝術,藝術家的的事...結果算啥,重要的是創作過程」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為藝術而藝術」,什麼「作者之死」之類,引得衆人都鬨笑起來:展場外就此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離題了,我所要說的其實很簡單,只是想抱怨一下一些不知所云的作品往往因為商業炒作而淪為了商業消費的符號,一些奇形作品明明了無內涵,卻往往被過度解讀,然後在套上一些廉價讀者故事,把自己打點的像是位多愁善感的人,最後再套上一些假文假語,把自己妝點的有模有樣,但問了一些深奧問題卻往往無法應答,這些在我看來,是令人反感厭惡的,令人感到悲慘的,看到學校亦有一些這種人,不禁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