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場考試是什麼時候?
可能是幼稚園開始學習123的時候,也可能是國小開始學習ㄅㄆㄇ。
你的人生開始被用分數評量,
你開始發現這個分數跟父母的心情似乎有某種關聯,
當這個分數好的時候,父母總是會特別開心;
當分數不好的時候,父母可能會露出擔憂的表情。
對於我女兒來說,
她人生比別人多了4次大考(6個月/12個月/24個月/60個月),
最後一次考試在她5歲的時候,
屆時,
這個決定性考試將決定她會不會跟一般的孩子一起學習。
-----------------------------------------------
今天是我女兒矯正年齡6個月,也是她身為早產兒的第一場考試。
這個考試不需要報名,因為她的特殊身分,在她出生時就被匡列住。
當孩子月齡到時,自然就有基金會的人聯繫通知你,幫你安排相關的評估作業。
做評估的地點跟她做復健的醫院是同一間,只是場所從復健科搬移到小兒科。
我跟我先生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和我女兒在診間外候診。
同樣候診的,是那時在加護病房住在我女兒隔壁床的一個小妹妹,32週早產,但預產期跟我女兒是同一天,所以雖然實際年齡不同,但矯正年齡卻相同。
我跟她媽媽在加護病房的時候,有幾面之緣,現場相見,分外覺得親切。
我兩相識一笑,靜靜的等待叫號。
評估室不大,小小的教室充滿各種小教具,教室中間被一個長方體的軟墊隔開。
我女兒在軟墊左側評估,小妹妹則在右半邊,她們倆同時評估。
一個主要的醫生各負責一個孩子的評估作業,裡面其他的醫生則在旁邊給予各方面的意見。
負責我女兒的醫生,是一個戴眼鏡、年輕又親切的女醫生。
「寶寶你好啊。」她輕輕地抱著我女兒。
「挖屋!你怎麼這麼棒啊!」
「來囉!姨姨跟你換玩具好嗎?」
「唉唷!好棒的小寶貝!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呢!」
或許是經驗豐富、或許是天性使然,我這個十分怕生的女兒,在她手上竟然可以開開心心的玩著玩具。
考試持續約30分鐘。
期間,醫生輕輕將她放倒,看著孩子的各種反射及肢體動作。
她不間段的逗她笑,看似只是隨意地逗我女兒玩,實則是用不同的小玩具測試手指的精細靈活度。
「原來我女兒可以這麼乖啊!」連我這個做父母的都自嘆不如
『評估的面相有3大類:
*認知:
-知不知道玩具在你面前被布蓋著,不代表消失了。
-玩具在你面前被杯子蓋住了,知不知道哪一個杯子裡面藏著玩具。
*語言(理解/表達):
-叫你的名字的時候,會不會有反應。
-聽到喝奶的時候,會不會變得很興奮。
-知道說爸爸就是爸爸,說媽媽就是指媽媽。
*動作(粗動作/細動作):
- (粗動作)做出符合月齡的動作,比如抬頭、翻身、坐挺等等。
-(細動作)能不能拿起細小的東西,或是在兩手間傳遞。』
當然實際評估的項目多得多。
醫生做完測試後,
開始在一張表單上塗塗寫寫。
最後,
每一個細項都有相對應的評分,
加總後得出各個面向的分數,
再由分數去推斷這個小寶寶,
是否符合這個矯正年齡應該要有的行為表現。
這張表單會變成現階段你的孩子,有沒有發展遲緩的重要依據。
如果狀況不好,需要介入治療,醫生就可以即時安排相關的復健;
醫院也會開出證明,家長就可以及時多獲得一些幫助孩子的經濟資源。
後來,
我女兒順利通過了評估測試,
至於那個小妹妹,
她也完美通過了。
或許有一天,
在這茫茫人海中,
她們有幸的可以認識彼此。
希望她們可以開心的、坦然的,
對這個曾經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對方,
共同分享這個特別的童年經歷。
-----------------------------------------------
(後話)
我女兒今年1月份,已經做完了矯正年齡1歲的早產兒評估作業。
目前3個面向,都有符合該月齡的寶寶應該有的表現。
經歷過一切,
我覺得早產兒不是病,
只是一種敘述嬰兒出生時的身體狀態。
它可以透過後天的滋養,
慢慢的成長茁壯。
或許,
她可能永遠沒辦法成為森林裡的最高最大的樹,
但是沒有關係,
你就是草地上的一株小草,
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這17000多個文字裡面,
你們與我共同走過了這段旅程。
有正在經歷這一切的父母;
有經歷過一切長大的孩子;
有目前正在執業的治療師;
更也有感同身受的網友們,
謝謝你們的留言讓情感在這裡連結及傳遞。
至於我呢?
就是個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
過著普通的人生,擁有平凡的學業成就,跟一份免強餬口的工作。
我不勇敢、我不善良,
很多時刻,我都想要選擇「逃避」跟「放棄」。
很多時刻,我都在想「為什麼是我」?
很多時刻,我也好討厭這個世界。
不過,我只是也很幸運,
在我想要放棄的那一刻,
事情都剛剛好有轉機罷了。
所以,
如果你也正在歷經這樣的事情。
請允許自己頹廢,
請允許自己難過。
請允許自己身處黑暗。
但是,
也請相信,
搞不好你也比較幸運,
再撐一下,
天或許就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