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時候我們最怕這些話,現在換我們當爸媽了…
「不准哭!」
「你這樣不乖,媽媽不愛你了。」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沒有為什麼!」
我們這一代1980-2000出生的,很多都是在這樣的話語下長大的。
權威式教育讓我們學會了聽話、忍耐、壓抑,卻也讓我們花了很長時間,
才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緒。
現在,輪到我們當父母了,
我們知道孩子需要被理解,情緒需要被接住。
但下一個問題來了,
我們到底該說些什麼?又該怎麼說呢?
▶ 我整理了黃瑽寧醫師提出了7:1說話原則:
在和孩子多說話的基礎上,
讚美的言語應該是責備言語的七倍。
也就是說,每說一句規勸的話,
就要補上七句正向的、關心的,或讚美孩子的話。
此外,採取「抓大放小」的策略:
每個月專注於兩件重大「案件」進行糾正,
負面的言語只用在這兩件事上,
至於其他的小毛病,則等解決大問題後再逐步處理。

好了,那其他N件需要改進的小毛病要怎麼辦呢?
在這裡提供了5個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
▌指令從「不要」變成「要」,
將原本要阻止孩子的事項換句話來說。
情境:在外面不受控到處亂跑的孩子。
❌ 不要跑!
🟢 要繞著爸爸媽媽跑喔!
▌盡量給孩子出選擇題:
讓孩子覺得自己有決定權後會比較好配合。
情境:不想刷牙的孩子。
❌ 還不趕快來給我過來刷牙!
🟢 你要爸爸幫你刷牙,還是媽媽幫你刷牙?
▌句子使用「正面」搭配「正面」,
不使用帶有威脅感的「負面」搭配「負面」語句。
情境:孩子挑食,不把青菜吃完。
❌ 沒吃完青菜不能吃水果。
🟢 吃完最後一口青菜的話,水果已經準備好了!
▌事前先提醒預告:
預告是可以同時消除孩子感覺不受公平與焦慮的情緒,
也可以避免家長之後的負面言語。
情境:要帶在公園玩的孩子回家。
❌ 快點我現在就要走了。
🟢 再10分鐘後要回家囉,剩5分鐘的時候我會再提醒你喔。
▌容許孩子在合理的情境下說「不」:
在維持教養底線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機會表達不同意見,
對他們的自主性和自我發展是有幫助的。
情境:給孩子兩個選擇時,結果孩子說”我都不要“。
❌ (孩子不穿外套)不行馬上給我穿起來。
🟢 (孩子不穿外套)好,那你冷了跟我說喔!
──
老實說,要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上對我來說也是很不容易。
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最先脫口而出的,
卻往往是當年父母對我們說的那些話:
「再哭我就不理你了!」、「這有什麼好生氣的!」
直接否定式的規勸總是來得更直觀、也更簡單,
因此更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
希望我們都能一步步邁向成為更好的父母✨
Ref: 黃瑽寧【爸媽不怕,與孩子一起長大】
黃瑽寧【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
_
Hi,我是工程師媽媽,
一個在外商和學界打滾十年的工程師,
目前努力在人生道路上達成育兒KPI。
歡迎來我的IG一起分享、取暖、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