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iPhone 終於不用躺在桌上了
開箱不只是「一個」無線充電座,而是可以讓每日所需的蘋果隨身裝置 Apple Watch、AirPods 和 iPhone 一次跑滿全速充電,Qi2 認證而且還有一定擴充性的 Allite WQ1 2+1 磁吸無線充電座!
莫名其妙 iPhone 15 Pro 就用了超過半年,其實這半年來我在電腦桌前面的時候,iPhone 都是長這樣的⋯⋯。
兩週後(2024 / 7 / 5)我就會分別抽出 WQ1 和 WA1 各一寄出送給你,或是如果不想等這兩週,可以用我的折扣碼先到 OneMore 下單喔!
📣 全館單品滿 590 元,輸入折扣代碼「 Anson 」即可折抵 150 元(組合商品不適用)。
🎉 WQ1 + WA1 團購組合優惠|組合原價 2,990 元,現在只要 2,490 元,活動只到 6/27 喔!
►
可以用相對實惠很多的價錢,讓 iPhone 全速快充,又能把 Apple Watch、AirPods 這種需要隨身攜帶的小裝置一起充電,而且整合在一起省了一堆線材的麻煩,充電器還有第二個孔能夠再靈活運用,對於每天都需要面對的充電問題,真的是一次解決,買!
以下內容由開箱影片重新排版而成,如果喜歡直接看影片也歡迎,有些示範影片會表達更精準。
對的,就是這樣一條線拉著躺在桌上佔空間,偶爾要連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一起充的時候更是災難。
因為我原本用的 MagSafe 桌面充電座,外圈會卡到 15 Pro 的鏡頭,一直沒找到個能幫所有蘋果小裝置全速充電,而且外型又夠好看的充電座,一不小心就這樣躺了半年,躺到連全新的無線充電標準 Qi2 都推出了⋯⋯那也還好這個 Qi2 推出,要符合我以上需求,而且價錢不用衝到三、五千的產品就出現了。
► Qi2 是什麼?
先小小補充一下這個能讓 iPhone 15 Pro 跑滿全速 15W 的新規格「Qi2」為什麼對 iPhone 使用者這麼重要。
原本最早支援無線充電的 iPhone ,也就是 2017 年推出的 iPhone 8 和 iPhone X,所支援的第一代 Qi,充電效率只有 7.5W。
而且因為沒有磁鐵吸附功能,像我就發生過到工作室坐下,iPhone X 一丟,等要出門的時候才發現位置根本沒對上,完全沒有充到電的情況。
而到了 2020 年的 iPhone 12,蘋果就推出了全新的 MagSafe for iPhone。
如果搭配蘋果原廠的 MagSafe 充電器,那可以大幅提升到 15W 充電效率,而且因為 iPhone 內部藏了對位用的磁鐵圈,所以使用者可以這樣「啪!」一下就吸附上去,不但速度變快,也不必再小心翼翼對位置,大大提升了使用者體驗。
後來蘋果推出了「MFM,Made for MagSafe」也就是「專為 MagSafe 設計」認證,有點類似以前的「MFi,Made for iPhone」,表示「專為 iPhone 設計」一樣,都代表著該周邊已通過蘋果嚴格的審核並取得授權。
► 蘋果 MagSafe 和 Qi2 的差異?
以往如果周邊廠商沒有拿到 MFM 認證的話,iPhone 放上去只能最多 7.5W,而且因為 MFM 認證授權費很高,因此售價都高到我也買不太下去,而去年無線充電聯盟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與蘋果的 MagSafe 團隊攜手推出了 Qi2,以 iPhone 15 Pro 為例,7.5W 的 Qi 從 0% 充到 80% 要花接近 2 個半小時,新的 Qi2 可以縮短大約 1 小時充電時間。
不只是在認證裝置可以達到 15W 充電速度,而且還擁有一個「磁力充電描述檔 Magnetic Power Profile」。
也就是規範了未來無論廠牌,只要是藏在手機內的磁鐵圈,都要比照和 iPhone 12 以上機型相同的排列方式。
(上圖來自 ifixit.com)
有沒有想到影集《AV 帝王》裡的「日本影視規範委員會」?要獲得最大利益就是成為制定標準的角色,蘋果這步棋真是聰明啊!
講了這麼多,對於消費者或使用者的角度,到底有什麼影響?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就是省錢!
由於 Qi2 這個相對新的充電協議的關係,周邊廠商們就可以繞過完全掌控在蘋果的 MFM 昂貴的授權費,但同樣讓 iPhone 得到真正跑滿 15W 的無線充電速度,同時因為有又有對位用的磁鐵圈,所以我們用起來就和蘋果原廠的 MagSafe 體驗無異。
那像我是希望能跑滿 15W 又盡可能減少桌面上的東西,而且價錢合理的話,由台灣廠商萬摩科技,推出的自創品牌 Allite 這款 WQ1 2+1 磁吸無線充電座,就很符合我的需求。
而且側邊還有額外擴充的 USB-C 孔,可以提供 5W 充電效率。
這個搭配拿來幫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同時充電的 Allite WA1,更是連我原本沒想到的其他充電需求都一起解決了,待會我也會一起提到。
► Allite WQ1 2+1 磁吸無線充電座開箱
簡單帶一下開箱和包裝,首先是 WQ1 磁吸無線充電座,透明的正面就可以看到產品外觀。
金屬的部分還有多一層保護。
底下的小紙盒打開是隨充電座附的 USB-C to USB-C 液態矽膠線。
這條 Allite 液態矽膠線乍看好像就是一條普通的充電線,但摸起來真的很不一樣。
我腦袋第一個浮現的形容詞是「讚岐烏龍麵」,聽起來有點古怪,但就是很滑溜、很滑順,又有一點彈性。
► Allite WA1 2IN1 便攜型雙面充電器開箱
第二個開箱的是 WA1 雙面便攜型充電器。
在背面就能看到,這是有拿到蘋果 Made for Watch 認證的產品。
多年前我有販售過沒有 MFW 認證的 Apple Watch 充電器,以我自己也有在販售蘋果周邊超過十年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有沒有這個認證真的差很多,Apple Watch 超級挑充電器,我之前就被那個周邊的良率和退貨率搞到快吐血⋯⋯。
拆開後 USB-C 接口上有用塑膠蓋保護。
與 Apple Watch 接觸的白色區塊也有多一層塑膠,撕開後是霧面材質,就像原廠的充電線差不多。
► Allite A1 65W 氮化鎵快充頭開箱
第三個開箱的是 Allite 的 65W 氮化鎵雙孔快充充電器,因為 OneMore 官方網站有特別提到,需要搭配 36W 以上快充才能完全發揮充電效率。
充電器以 65W 來說真的算是很小一顆,而且外觀非常簡單,沒有什麼多餘的設計,兩個 USB-C 孔的大功率,連 MacBook Pro 也能一起充。
和前面兩個開箱的產品是相同色系,擺在一起很有整體感!
► Allite WQ1 實際使用心得
放上我的電腦桌之後長這樣。
整體外觀很別於常見比較冰冷的銀色、黑色,底座、充電位置的側邊和線材都是溫暖的奶茶色系,直接與 iPhone MagSafe 接觸的地方則是白色,iPhone 12 以上的機型可以完全直接使用。
iPhone 11 以下或其他支援 Qi 無線充電的 Android 裝置,也可以搭配磁鐵貼片吸上去。
首先是我認為桌面的 iPhone 充電座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由於螢幕方向可以對著自己。
當有訊息來的時候螢幕就會解鎖 Face ID,只要跳了通知,iPhone 開始尋找主人是否在看手機的瞬間,伸手過去按下通知的這段時間,Face ID 就解鎖完成了,這小小的差距真的會讓體驗加分很多。
其次是可以搭配 iPhone 的 StandBy 待機模式。
當作桌面上的時鐘,或是隨時掌握天氣、行事曆⋯⋯等資訊,只要在充電時把螢幕轉為橫向就會自動出現,並且能很方便根據自己需求調整顯示內容,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只要這麼一吸,iPhone 就是以 15W 的速度在充電!
往下能看到一個凹槽,這也就是 AirPods 的家。
像我就是常常走路或騎腳踏車到工作室途中聽音樂或 Podcast,到了就 iPhone 和 AirPods 同時一丟,一次就能讓兩個裝置常保有電。
而且還有兩個我很喜歡的小細節,第一是有看到正前方側邊這個一點和一個橫槓的小燈嗎?
這兩個形狀對應的就是上面 MagSafe 的圓形和底下充電盤的形狀,iPhone 放上 MagSafe 的時候,圓點就會變成呼吸燈,AirPods 放上的時候那一槓也就會開始呼吸,一方面讓你對於是否有在確實充電一目瞭然,一方面我也很喜歡這種存在感不強但又很「有機」的表示方式。
第二是底部的防滑墊。
別看這好像很不起眼,很多廠商忽略這點,會導致使用者要把 iPhone 拿起來的時候,很容易把整個充電座都一起拔起來,對體驗超級破壞,這個底部的止滑墊片,讓我這段時間用起來都沒發生過這件事。
前面有提到,充電座的旁邊還有一個 USB-C 孔,可以支援 5W 充電,這個孔在我實際使用,常常拿來做三件事。
第一是拿來充當做備用機,或錄影監看用的舊 iPhone。
畢竟古時候 iPhone 沒有快充,也是用蘋果祖傳的 5W 小豆腐在充。
第二是充我偶爾拿來搭配 Mac 玩遊戲的 PS4 手把。
因為也是屬於耗電不大的裝置,手把這種東西常常也是丟著慢慢充沒差,5W 非常足夠。
第三就是搭配前面提到的 Allite WA1 了。
► Allite WA1 實際使用心得
這東西一面是類似剛剛的底盤,另一面看起來就像蘋果原廠的 Apple Watch 充電器一樣,有專門設計的凹槽。
喔對,不只是外觀和原廠一樣,裡面也是採用蘋果的 C962 快充模組。
把兩個東西拼起來之後,真是讓我省了很多線材的凌亂和麻煩,像我平常就是 iPhone 放在 MagSafe 充電,下方放 AirPods Pro 第一代,延伸的可以放 AirPods Pro 第二代。
或偶爾 Apple Watch 忘了充,翻過來就搞定。
而且因為用的就是原廠的快充模組,以我用的 Ultra 為例,從 0% 充到 80% 只要差不多一個小時,如果是電池容量相對小一點的 Series 7、8、9,那只要差不多 45 分鐘就能一樣充到 80%。
而且這東西不只是適合在桌面上用而已,出門在外的時候真是線材救星!
搭配 MacBook 系列,只要這顆就能搞定 iPhone、AirPods 和 Apple Watch 的充電。
或是像我的備用機 iPhone X,也是可以用這顆來無線充電,超級方便!
不然像我這種情況,其實原本是要準備一條 USB-C、一條 Lightning 和一條 Apple Watch 的專用充電線。
現在就是這一顆搞定。
又或是就算沒有 MacBook,那也可以直接插在行動電源或 USB-C 充電器。
甚至是 iPhone 15 系列,幫 Apple Watch 或 AirPods 充電,同樣省去了準備不同線材的麻煩。
不過補充一下,這顆用來充 iPhone 的話當然就是會比前面提的 15W 快充來得慢,但充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就是跑滿全速的充電效率,小小一顆能做這麼多事情,又省去亂七八糟的不同線材、混亂接孔的麻煩,就這樣丟在包包真的超級方便。
那如果不是像我一樣長時間待在電腦前面的話,其實我也很推薦這樣一套充電系統擺在玄關或床頭。
一次能把所有需要隨身攜帶的裝置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充電,而且又不用一堆線材換來換去,真的會對於科技產品在生活中的體驗大大加分,還能避免忘記帶其中一、兩樣之類的。
► Allite A1 實際使用心得
最後補充一下,要驅動這些高效率的充電,總是也要有個跑得動的充電器。
Allite A1 雙孔同時輸出的時候,第一個孔可以跑到 45W,用來全速跑滿前面提到的裝置們,所要求的 36W 非常足夠。
還有額外第二個孔可以跑到 18W,這個瓦數拿來充 Switch 也是足夠的。
如果單孔輸出 65W 就是連我手邊充電瓦數要求最高的 MacBook Pro 14 吋也綽綽有餘!
除了兩個孔可以運用更彈性以外,比原廠的體積小了差不多一半。
插頭也一樣可以藏起來所以很好攜帶。
支援 PD 和 QC 兩種最常見的快充協議也是非常萬用的。
還有一點很容易被消費者忽略的,是這幾個產品均有通過 BSMI 和 NCC 認證,其實站在廠商的角度,要拿到這兩個認證,代價都不低,光是要送檢就是一筆錢,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這也是對於產品是否可以安心使用的一種保障,而且該有的異物檢測、過熱或短路保護機制也都有。
這些不只是我自己日常使用的產品,也是我會想上架在自己經營的電商的東西,這也是我會特別介紹這些產品的一大原因,不過因為製作影片的期間,上架事宜還在和 OneMore 討論當中,如果你看完了也覺得符合自己的需求,分享我的開箱影片給可能也會喜歡這些產品的朋友,並且在影片下方留言告訴我,你認為哪一樣產品的哪一點最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