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對諮商感覺沒效?或許諮商該改變的地方
先聲明一下,這篇文章沒有要酸任何人,也沒有想攻擊諮商師。老實說,我打從心底佩服所有肯走上諮商道路的人,因為他們真的花了很多力氣,陪伴那些在情緒黑洞裡掙扎的患者。只是,我在現實生活裡,實在碰到太多人抱怨或疑惑:「我去諮商了好幾次,感覺花了一堆錢,結果好像沒什麼改變……這樣到底值不值得?」
很多人都在反應,諮商過程對他們來說太「慢」了。為什麼?因為他們進去的時候,可能已經在一個「火燒屁股」的狀態:心理壓力大到快崩潰,工作也被搞得一塌糊塗,家庭關係瀕臨破裂,錢包更是空空。結果一場諮商下來,諮商師大多時間都用來「了解狀況」。
當然,從專業角度看,諮商師要先知道你的人生背景、家人相處、童年創傷等等,才好釐清問題根源。可是在「等不了」的個案眼裡,這就像看一部電影,幾次看下來都還在演序幕,卻已經花了好幾千甚至上萬。
反觀那些身心靈課程,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有用」?
你可能會看到他們一天到晚打廣告,說什麼能量調整、呼吸法、冥想之類的,而且一次課程就會給你很多「實體操作」,像是要你跟著念咒語、做冥想動作,甚至現場大家一起哭一起喊,看起來非常「有感」。
不見得這些課程就一定好,但它確實給人一種「立刻有在做事、立刻感受得到」的感覺。跟諮商相比,就顯得刺激又快速。
其實很多諮商師也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有些願意調整的諮商師,現在會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跟你說明:「我們會怎麼進行、大概多久會看到一些效果」,或是主動教你幾個放鬆或焦慮調節的小技巧,讓你馬上帶回家嘗試。
可還是有不少諮商師,可能根本沒想過要怎麼去跟個案解釋「諮商流程」,或者他們覺得「人本」就是要讓來談的人自己發現答案,不想隨便塞給你方法。這也不是錯,只是……說實在的,社會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大家的耐心也被逼得很有限,很多人就是急著找「解套」,不想再「原地踏步」。
我個人覺得,諮商這個領域一定要保持它的專業跟深度,畢竟要真正處理內在的課題,不是幾次哭喊就能一勞永逸。
但如果連第一次、第二次談下來,個案都找不到任何一絲「希望」,他可能就不會想再繼續下去。於是,一方面需要深度探索,一方面又必須讓對方覺得「好,我不是在白白燒錢,我有拿到一點什麼」,這兩者怎麼平衡,真的很考驗諮商師的功力。
那怎麼辦?我自己是覺得,也許在「人本」的基礎上,諮商師還是可以多一些「行動提案」,不一定要很大,但至少給個案一點操作空間嘛。讓他回去有事可以做,在日常中可以練習調整、觀察自己的情緒。
這種感覺就像:「好,我知道我問題很深,但起碼我現在先做個小步驟,看看能不能把焦慮壓一下、把失眠稍微舒緩。」當個案稍微感受到一點正面的轉變,他就比較願意繼續花時間和錢,配合諮商師往下一步走。
另外,現在有些諮商師開始經營自媒體,我覺得很棒。
像是開YouTube分享一些小技巧,或在Podcast裡談心理學相關議題,這樣一來,很多人還沒踏進諮商室,就能先「認識」這位諮商師,也先知道諮商大概會怎麼進行。
建立了一點信任後,他們就會比較願意嘗試,或者至少不會帶著過度的期待或誤解進門。
最後,我想呼籲的是:如果你曾經諮商過,或正在考慮,要不要也出來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經驗?你覺得有效嗎?有什麼地方讓你覺得很挫折?或是你其實很想試試看,但又怕「浪費錢、浪費時間」?如果有諮商師願意開口,聊聊他們面對個案的想法和苦衷,那就更好了。大家彼此交流,或許就能把「諮商是不是該改變」這件事,探討得更全面、更真實。
畢竟,沒有人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當成實驗場,也沒有人故意想花大筆錢卻看不到成效。
我們只是希望,這個讓人能獲得治癒和陪伴的地方,可以在現實的框架下,運作得更好、更符合大家的期待。期待更多意見和想法,一起來讓諮商走得更遠、更穩。
---
1/5更新
感謝大家都願意參與討論,那這邊說一下我的想法,我認為確實良好的諮商關係是很重要的,不過對諮商的人來講諮商有時候會像個黑盒子一樣,我覺得慢慢來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來參與的人可能需要知道為什麼需要慢慢來,慢慢來的意義是什麼
畢竟諮商的費用不低,當諮商師在建構關係時,如果說諮商者不知道其中的用意,很容易就失望後放棄這段關係
關於學派其實我算是略懂,除了很多人提到的短期焦點治療外,還有很多學派,一般人能自己執行技巧,重視自助的認知行為治療,更偏重指導性的現實治療等等更讓人感受到實務的學派
沒有那個學派最好,也沒有說重視實務才有價值,畢竟那個學派都有長短處,只是一般人可能難以知道關於學派的部分
我本身也是很感謝我的諮商師的,只是最近聽到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所以想聽聽看從業者跟大家有什麼樣的感想和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