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曼城 3 - 3 飛燕諾,瓜帥的陣型與戰術出了什麼問題?
賽前曼城已經是五連敗了,這場雖然是成功止敗,但依舊是連續六場比賽未能取得勝果,成為了瓜帥執教生涯最大的黑歷史。
在人手充足的時候,瓜帥總能用巧妙的排兵布陣在實力接近的比賽中取得壓倒性優勢,但在Rodri倒下後卻至今未能做出調整──今天這場比賽就能作為其調整不夠即時的證明。
雖然曼城防線到了70分鐘後才開始崩潰,但從上半場開始就是有跡可循的。
面對飛燕諾的4-3-3,曼城踢的4-2-3-1在先天上就有中場人數不足(2對3)的劣勢。並且,可能是認為有Rodri足矣,瓜帥長年以來都沒有holding midfielder的備案,這場比賽先發的Matheus Nunes/İlkay Gündoğan組合,以及後續上場的James McAtee都不是正統防中出身的。
在開場的時候,可以看到曼城有意要阻止飛燕諾往左側推進點分球,讓球隊在維持前場人數的前提下,右翼的Bernardo Silva能夠補上中場防線的缺口。

(B席要Haaland封住球線後,自己往中路移動,但在飛燕諾左中衛接到球後立刻跑到邊路準備防守對手的左後衛)
Erling Haaland今天也並不直接去威脅門將腳下的球,而是以封球線為主;不過飛燕諾對此的回應是將中後衛之間的距離拉大,並且邊後衛前提尋找接應的空間。
由於Haaland較為鬆散的防守策略,本場飛燕諾門將Timon Wellenreuther沒有受到太大的壓迫,並且在Haaland封球線效率不高的情況下,共有10次成功將球傳給左中衛Dávid Hancko。
Hancko拿球後,左路的局勢就變成左邊衛Gijs Smal與中場黃仁範兩人對B席overload。如果Rodri還在的話或許還能緩解這個情況,但今天更多時候是RCM的Nunes取了一個封不住球線,也沒辦法上前搶斷的位置,B席實際上還是要一守二的。
飛燕諾藉此得到了比較直觀的優勢。比賽前期左翼Igor Paixão還是要回身支援的,到了上半場中段就幾乎都待在前場中路準備接應直塞了。
中場休息結束後,曼城做出的調整是右後衛Rico Lewis提前加入迫搶,讓B席不用再一守二;但這也間接造成整條後防線右傾,並且在深度上也到了非常危險的位置。
飛燕諾是以減少上半場的邊路推進,轉而嘗試用高空球來應對。他們的第一球雖然是得益於Joško Gvardiol的失誤,其實也為曼城敲響了警訊。
Gvardiol已經是防線最左側的球員,而他是(可能自己也沒注意到)是被飛燕諾球員左右夾擊的。
另外也必須稱讚Anis Hadj Moussa在繞開Ederson後,非常有水準的小角度終結。
在打進第一球後,上半場站位較為保守的飛燕諾中場群也開始前插創造人數優勢,但曼城對此疏於應對,讓對方能夠直接衝擊到後防線。
第二粒失球前的sequence就是飛燕諾的大腳轉移直接越過疏於防範的曼城中場,輕易地進到final third攻城掠地造就的。
追平比分的一球則相對直觀,飛燕諾只留中後衛組合+右後衛Jordan Lotomba三人,加上一名防中在defensive third,剩餘全員都準備突進。最後也順利造成Ederson出擊失利,移防至左翼衛的Hancko冷靜地將球頂進球門。
很難評斷Ederson的出擊選擇。從結果來看,失敗的出擊間接造成了空門的情況,但當時飛燕諾已經是絕對的人數優勢,即使Ederson不出擊也還是有很大的危險。
比賽最後幾分鐘曼城大舉壓上,但Jack Grealish潛在的準絕殺中柱後也不再有太多機會,終場比分就定格在了3 – 3,雙方各取一分積分。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這場瓜帥與曼城兩個執行得比較差的點:
1. 沒有一個人能當三個人用的Rodri,中場的先天人數劣勢難以彌補
2. 下半場改變戰術加強壓迫,卻對飛燕諾的進攻模式疏於應對
曼城的帳面實力擺在那邊,儘管正處於士氣低谷,周末作客安菲爾德時,肯定也不是Slot(正好是飛燕諾的前主帥)與利鳥能夠輕取的對手,可以觀察一下瓜帥與曼城能踢出什麼樣的比賽
少了Rodri,瓜帥應該要找的是「沒有Rodri」的踢法,而不是持續用Rodri在陣時的踢法去硬碰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