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RE: #訓練 台灣運動訓練觀念&慎選教練

先幫原PO加個標題 避免被刪 看到大大你PO這篇出來 小叔我看了肉牛滿面 再加上之前的幾篇好文 只好出來講講心聲了 我出來PO這篇 其實很希望更多的教練 或是有在從事運動訓練的人看到 不管你是訓練自己 還是訓練別人 我先幫你整理一下謬論 1. 肌肉練太大會影響動作 所以不要重訓 2. 健力三項動作只適合健美選手 球類選手作了會受傷 3. 體力很重要 所以每天慢跑10公里 這三點我來一一解答 先講第二點 感覺你說得怪怪的 健力三項只適合健美? 你可能打錯 或是沒講清楚 算了 我不是要戰你這個 也沒打算要戰你 我想說的是 在臺灣運動訓練其實蠻多人在深蹲的 只是蹲的動作不見得好而已 甚至是危險動作(笑 因為是不是危險動作這件事 專項教練不知道 選手不知道 一休也不知道.... 然後肌肉練大這點會影響動作 在實務上發現 其實真的要練大到會影響動作很難 大部分都是因為訓練後沒有確實放鬆 或是有受傷導致活動度降低 真的因為肌肉太大塊影響活動度的 說實在在訓練上我還沒遇過
可以看一下 Dmitry Klokov 抓舉 如此大隻 活動度....诶? 最後就是我一直想說的問題了 從大四開始我自己把原本習慣的長跑練習取消 改加入了更多的衝刺 還有增加重量訓練的頻率 但我在我運動上的表現卻變好了 打比賽也很難覺得疲勞 當然除了肌肉型態的不同 導致表現不一樣 然後體能使用上的方式也不一樣 所以在訓練剛來到公司的選手 我都會告訴他們 不要再跑長跑了 如果萬不得已 當做放鬆身體 越慢越好 目的就是在避免他們訓練了不需要用到的能量系統 導致在場上反正體能表現不佳 但我會不會說那些教練或是選手的訓練方式有錯? 不見得 我覺得在說別人的言論是謬論之前 還是可以多持一點保留態度 可能這樣說不太清楚 但想想幾十年前 那批老教練 他們能接受到的訓練法 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土法煉鋼 以專項訓練專項能力跟體能的訓練法 所以你要說他錯嗎? 或許在那個年代這是最新的訓練法 但因為年紀大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他們接受新東西的管道和心態 沒有像我們年輕人這麼容易以及開放接受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溝通和理解 不是說他們的就是錯的 最近到許多地方去幫選手檢測 訓練 只要有教練能接受我們的說法 真的是感動到說不出話 有點離題 記得上次有個同學再問強度夠不夠 有人回答你覺得疲勞應該是夠的 呃 原文不是這樣 但我理解大概是這個意思 為甚麼會有以前那些 比賽打兩小時 所以去跑長跑 每天把你弄得跟狗一樣 然後就覺得"體能"會很好 對 體能會很好 如果每天跑10000公尺 他可能會是個很好的長距離選手 不要說以前老舊的觀念 就連現在的年輕人 部分教練 都很容易誤把疲勞程度當成強度 但其實是不一樣的 跑10000公尺很累 但你每跑一布需要多少力量 ? 在爆發力運動場上需要的是衝刺 你衝刺每一部需要多少力量? 做重量也是 不得不說 肌肉是個很懶惰的東西 重量不夠 強度區不到 肌肉的徵召就是不夠 哪怕你可以動用100條肌肌 如果用10條就能做到的事情 基本上他就只動10條肌肌給你 其他90條都在耍廢 但是你動十條肌肌3小時 也是會累阿 這時候才是疲勞程度 所以才會希望有所謂的專項分工 專項教練就去教技術 肌力和體能就交給我們 還有防護員 醫生 物理治療...等 互相不要跨足對方的領域 但又要緊密合作 扯遠了....今天小叔廢話有點多 但再讓我多講一點 前幾天看到了慎選教練 今天又看到了深蹲請益 臥推請益 真的覺得甘心 至少大家會開始注意動作 我想說的是 為什麼要慎選教練 當然跟師大同學說的一樣 不要讓自己受傷 對我來說 練了沒效事小 練了受傷事大 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在公司用深蹲 硬舉炸腰椎 或是守正蹲 還有練Clean狂用槓鈴砸自己 其實就覺得他們需要一個教練幫他們 最後我想說 深蹲是個很好的動作 但同樣風險也很高 有時候要去評估一下自己的身體能不能做 也不要迷信蹲越低越有效 敝人認為 健身這東西是這樣 可以信 但不要迷 多看 多聽 多問 多觀察 不要去模仿別人的動作 而是去找出自己適合的動作 講完了 掰掰 #我不是健身教練
愛心
27
留言 9
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