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申請歐洲 EMBL (德國海德堡) 生物博士後 / 化學土博 / 托福 80
國立臺灣大學
【土博→洋博後】應該...算是廣義上的「海外留學」吧(海外並且留在學界 XD......朋友推薦我可以來 Dcard 留學版分享給版友,若不符合版規我自 d.....
這篇文章分享從【土博→申請歐洲 (德國) 博士後】作為主題,記錄了個人的學習歷程、找博後實驗室、準備申請資料、面試、申請歐洲/德國博士後獎學金的過程
Take-home message
- 不想工作,所以簽土博
- 不想工作,再做個博後
- 托福 80,口說 17
- 不知道 EMBL 是什麼店
- 做學術不用很高尚,不想去業界也可以是理由
- 不能說不喜歡賺錢 (稅後 4k+ EUR/m)
- 人生不是只有研究 (30d paid leaves/yr)
- 免錢的語言學校要去
- 免錢的德國旅遊團要去
- 來歐洲要多接觸不同文化
- 整天都可以 Coffee break 好開心
經歷
- 土博:四大化學所(分析化學)
- 申請博後單位:EMBL Heidelberg, Germany
- 申請博後領域:微生物代謝
- 申請時間:2022 年 7 月申請 2023 年的博後
- 申請博士後獎學金:通過 MSCA, Humboldt,拒絕 EMBO
Outline
WHY 土博
WHY 洋博後
HOW 土博→洋博後 — (1) 手牌
HOW 土博→洋博後 — (2) 選實驗室
WHY EMBL Heidelberg
HOW 土博申請歐洲 / 德國博士後獎學金
EMBL 生活簡短心得
附錄 (1) Motivation letter
附錄 (2) Application email
附錄 (3) 1on1 VC interview
附錄 (4) 1on1 chat with lab members
附錄、圖文並茂版,詳見原文章,張貼於:
WHY 土博
大學讀四大化學系,GPA 普,有做專題,推甄申請上同校化學所。大學期間有修中等教育學程,原本計畫讀完碩士班去高中做教育實習,未來志在當高中化學老師。第一年碩班讀到一半,覺得自己雖然對於教育有高度熱忱(我甚至曾擔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助教!)、享受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但對「教化學」本身實在力不從心,開始懷疑是否真的能透過進入中學體制內,實現自己對於教育的高度理想。迷茫之餘,也同時關注化學碩班畢業的業界職缺。然而,愈關注業界愈覺灰心,覺得人生不該就這樣去科技業賣肝,人生茫茫
於是,簽博儼然成為刪去法後的唯一個可能 (?
在研究上,自己的碩班研究題目並不算老闆的主要研究方向,簽博被放牛吃草的風險偏高。但考量到學校有提供逕博獎學金 (16k/m for 3yr),加上老闆口頭承諾的博班薪水,實驗室研究風氣佳,姑且把博班當人生第一份工作,雖然薪水不高不低,但得到了探索人生的自由度。硬實力上,博班實驗室所擁有的專長分析化學技術,業界市場有剛性需求,博士班學了一技之長,畢業應能找到適合的工作。綜合來看,簽博真的算是無法接受就業市場碩士職缺的一個另外一個不錯的選擇(暫時逃避就業xd)
WHY 洋博後
我是末代的一年替代役。當兵/替代役真的是經過博士班長時間壓力後的 Gap Year,可以跟原本的魂牽夢縈的研究室斷開連結,使自己得以用比較豁達、具備高度的視野來規劃,要拿博士學位做什麼工作好
思考的結論是,我又不想出去業界工作(唸完博班了還是繼續逃避就業xd),又一次用拖延大法,思考繼續在學術界的可能性(做學術研究真的不需要太高大上的理由……),轉而關注博後
國內土博後的話,由於在國內找不到更有興趣的實驗室,因此唯一的選項是退伍後回原實驗室,當萬年地縛靈,卻走且看,繼續蹭父母家省房租存錢。風險是待在同個工作環境久了,熱忱會消磨、思想會僵化,但基本的實驗技術早就在博班期間紮實訓練,薪水大概就60k,算是相對穩健的職涯規劃
我本以為,替代役待到一年退伍後,就可以安穩地每天在實驗室打打儀器、寫寫計畫,但人生好像從不是這麼簡單。我的服役單位,十三個阿替裡面有六位博士(不是研發替代役),其他學長們都是已經找到、或是正在面試海外博後職缺──喔耶~發現新大陸!感覺出國做博後可能是個不錯的機會,我就跟每位學長請教他們怎麼申請到海外的博後的
「啊就我以前博班出國交換認識的教授啊、研討會演講的教授有碰過面、博班實驗室的合作夥伴、博班老闆以前的老闆/同事」至於 Funding 也很多樣「博後實驗室如果說沒錢,就排隊申請博後千里馬先頂一下」、「老闆本來就有錢,叫我不用擔心,但也可以寫個 Fellowship 讓 CV 多一行也不錯 yadda yadda yadda」
在學長們口中聽起來,土博申請洋博後就個很自然的發展,管道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找到願意收留你的 Host lab,而博班期間有意無意建立起的 Network 則是畫龍點睛,但絕非必要。換言之,學長的意思是,即便像我這樣,博班期間發表一些只有自己會看的 Paper、沒有認真耕耘未來職涯出路的土博,都還是有機會找到洋博後的~
HOW 土博→洋博後 — (1) 手牌
有了學長們的鼓勵,我覺得人生充滿希望!接下來,就跟留學申請洋博的流程差不多(吧?),首先,分析手牌優劣勢,惦惦自己斤兩
劣1 — 英文很破
申請洋博後並沒有具體的英文門檻可以參考。經過博班期間的訓練,我雖然已能用英文進行學術論文寫作,但就跟一般的臺灣學生一樣,英文聽力跟口說非常爛。事實上,申請洋博後並沒有固定的英文能力門檻,老闆都是透過面試判斷你的英文能力是否勝任博後工作。
我在準備申請洋博後的期間,為了獲得申請博後千里馬計畫的資格,用了兩個月自學托福,幸運地考到 80 分(口說 17...),剛好過博後千里馬的門檻,覺得超開心的 XD(雖然最後根本沒申請博後千里馬,托福報名費是打水飄...)
((***給英文一直很掙扎的你:已經到博後階段,相信大部分人的英文訓練主要都來自於研究所期間的大量閱讀 Paper 及寫作累積而來。若強求自己練到托福 110+ 口說25+ ,對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家而言,反倒是不切實際的目標。另外,以我在 EMBL 做研究的感覺是,歐洲人對於使用英文溝通的耐心很高(英文是所有人的第二外語),不會讓我感到心裡被母語者壓制的龐大心理壓力。若真的要提供我的兩毛錢的英文學習意見的話,我會建議千萬不要給自己英文速成的壓力(我直到博後第三年,才自認能沒有心理壓力地用英文溝通,前兩年每次開會講話都在抖 XD)。我也推薦學習商業英文 (Business English) 用語,至少開會的時候能抓到討論的方向與溝通氣氛,並且把自己專業領域的英文顧好,多與同事交流,每天耕耘,一定可以進步的 :D
劣2 — 缺乏博後領域的相關發表
在博士班研究後期,我從第三年開始想要嘗試跨領域研究,利用分析化學的技術研究微生物代謝功能。跨領域研究的門檻高,直到我申請博士後的期間,我博班後期的工作仍未發表,只能靠面試的時候吹牛皮,期望未來老闆能感受到我的努力,而不只是用已經發表的 Paper 來評斷
劣3 — 缺乏國際交流的實務經驗
可能還是英文很破的問題。從大學一路到博班都待在同一個系所,沒考慮過出國交換(沒錢),研究室的工作語言是中文,什麼系上國際學生交流也都跟我沒關係,老闆接待國際外賓也不甘我的事,因為我真的是到博士班才學習如何開口講出完整的英文句子 LOL
劣4 — 超廢肥宅
服役前皆與父母親同住,蹭房子、省房租,在臺灣基本上不太離開原居住城市,對國外獨立生活充滿恐懼,不太確定能不能在異地活下來(生活技能點 = 0 ,超廢 xd)。這個生活經驗上的劣勢,對我來說,其實比前幾項給的心理壓力還要大許多~大家千萬不要小看> <
優1 — 無偶包
我沒有 PhD Elite 學校光環的偶包。我找博後的研究室時,不查學校或機構排名,只要我真心喜歡的研究室,老闆情投意合願意收留我,國家或城市我爸媽有聽過,我都願意去
優 2 — 有Paper有保庇
博班畢業時有一作 SCI 文章已發表(敝所的畢業門檻是一篇一作)及幾篇合作的文章。雖然都不是什麼高大上的 Paper,但這些 Paper 證明了我的研究發表能力,對於申請博後 Fellowship 可是非常加分(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文章還沒發表、Preprint 還沒正式接受)
優 3 — 參加過國際研討會
博士班曾出國參加國際研討會,有口頭及壁報發表的機會,在 CV 上能展現出我是一位願意踏出臺灣與世界交流的年輕科學家
HOW 土博→洋博後 — (2) 選實驗室
理完手牌,接著評價有興趣的實驗室的領域、實驗室特性,我綜合考量了以下:
(0) 實驗室對我的技術需求(我的分析化學專長,對實驗室運作是否關鍵?我有機會靠實驗室日行一善來增加成就感嗎?)
(1) 實驗室研究方向新穎性(紅海不跳、我想從分析化學跨足到微生物學)
(2) 實驗室規模小(我不喜歡每天畫大餅的老闆、我希望老闆離 Working level 近一點、我希望更多跟老闆交流的機會、不要複雜的大中小老闆管理體系)
(3) 實驗室年資短(我喜歡年輕有活力的工作環境)
(4) 研究機構優先於大學(大學到博班都在學校,所以博後想嘗試去研究機構)
(5) 避開同行台灣人前輩的出國去向(我不要跟臺灣人同行競爭,也不想要靠關係進實驗室)
(6) 客觀評斷自己的 CV 強度(高攀不起的實驗室,我不願意浪費時間)
(7) 博班老闆認識、曾推薦的人脈,一率刪除(我希望能跟博班老闆有區別,不要被看成博班老闆的降級版,所以博班老闆的意見一律不採納 XD,加上要轉換研究領域,既有人脈幫助有限,我自認我對我職涯的掌握度比其他人的理解都要精確)
(8) 治安好的城市(第一次出國,我不想客死異鄉)
(9) 不要亞洲、不要華人老闆、實驗室華人盡量少(都出國了,至少練好英文,更要接觸不同文化圈的人;華人過多的實驗室,工作文化會太捲)
(10) 我怕冷(冬天會下暴雪的地區都砍掉)
綜合考量後,列了約十間有興趣的實驗室,分部於北美及歐洲地區,並排志願序。我對於「有興趣」的定義是,如果面試通過,老闆能溝通,我一定會去。
我用的策略是 Cold application,不管實驗室有沒有開特定缺,我就直接寄信給老闆,說我要去做博士後研究。執行上,我從第一名志願序開始寄信,當時的想法是,如果一個禮拜沒收到回信,我才往下一間丟,因為我不希望兩間實驗室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起面試(服役期間能請的假不多,加上英文很爛,準備一間實驗室面試就夠崩潰了,兩間同時邀請面試的話我選擇直接死去……)
WHY EMBL Heidelberg
我第一志願選了位在德國海德堡的 EMBL(全名: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海德堡是總部;屬於跨國研究組織),一間成立三年的微生物代謝研究室
順便一提,台灣也在 2024 年升格為 EMBO 歐洲分子生物聯盟準會員國 (Associate Member),未來台灣與歐洲科學界的聯繫,將會更緊密
最後,感謝祖宗保佑,從【寄信→線上1on1面試→得到Offer】,前後十天就結束了 (灑花),文末附錄有分享面試過程的細節
(一般的博後面試過程:候選人一大早給 Seminar → Lab tour → 1on1 discussion with lab members → Lunch/dinner with the lab。一週內,老闆跟實驗室成員討論 Fit 不 Fit → Make decision)
以下是我當時選擇 EMBL 作為第一志願的綜合考量,非常主觀,我認為不具備任何參考價值 xd...
1. 研究方向契合
我博士班的後期研究,算是這位PI博後工作的N倍弱化版,所以我跟PI在研究興趣上算是match。當時,還有另一個很有趣想法是,我在臺灣怎麼拚死拚活做實驗都打不贏,那就加入他們吧XD
2. 無知
在研究領域接近的前幾志願實驗室裡,我直接把 EMBL 擺第一志願,許多暗忖高攀不起的留學名校反而順位較低
事後來看,有眼不識泰山。但沒出過國的台灣學生 & 純土博,很容易妄自菲薄,因此需要「壯膽」!台灣人申請留學時,常自覺比別人矮一截,每每想到要花心力申請留學名校,心理壓力就很大,覺得不論如何努力,最終都是白費。我申請洋博後時的心情,其實也是一樣的。幸好 EMBL 通常不在化學系學生的留學討論範疇,加上我當時對於生物領域的發展十分無知,只是覺得 EMBL 網站做得好漂亮,是跨國國際研究組織,雖然位於德國,但可以用英文溝通(PS: 有些德國學研單位,可能偶爾願意配合你講英文,但實務上仍以德文為主要語言,溝通流暢度差很多)
3. 德國很厲害
我爸媽跟親戚們都覺得「德國」很厲害,雖然海德堡、EMBL都沒聽過,但看網路照片,算是個很漂亮的城市與機構,如果拿到 offer 會放心讓我去~YA
4. 薪資
心態一定要正確。不管在哪裡做博後,博後的薪資絕對能支撐自己一個人的生活型態,但相比於業界,通常也無法透過博後工作而快速累積財富。因此,我的初步想法是,只要有機會出國做洋博後,簽下正常的博後合約,薪資高低對志願序的影響應不大
但是呢~其實也不能說我不喜歡賺錢 XD 事實上,EMBL 博士後領到的薪水,比一般德國大學或德國研究機構的博後,每個月稅後還多出約五百歐元左右,算是 EMBL 作為國際組織能吸引到來自各國科學家的原因之一。以我在海德堡租單人套房(37m²),扣掉房租、保險、基本生活開銷,每個月可以存到 2500~3000 EUR(博後如果不小心做了太久,買房頭期款也存完了 xd
另外 EMBL 雇員,不論年資,每年有 30 天帶薪假 (paid leaves),平日認真做實驗,週末就規劃歐洲旅遊行程,每天生活動力滿滿!
補充:EMBL 的博士後薪水是公開資訊,稅後第一年實拿 4010 EUR/m,第二年 4411 EUR/m,依年資增長,全部的博後採用統一薪資水平。若 External postdoc fellowship 給的 Monthly stipend 較EMBL規定的薪資少,則差距必須由 EMBL 補足 (top up),以維持所有博士後薪資水平相等
5. 博士後出路
許多人會研究博後實驗室的畢業學長姊的出路,作為參考。我申請的實驗室才成立三年,因此沒有這個資訊,而我事後才知道 EMBL 作為歐洲重要的生物學研究機構,超過三成的博後未來會成為 PI
HOW土博申請歐洲/德國博士後獎學金
儘管未來博後老闆說,等我替代役結束後,實驗室會有經費可以聘我,但他覺得若我有機會拿到 Postdoc Fellowship 的話,對我個人職涯、實驗室的經費狀況,幫助很大,所以他會願意指導我撰寫 Proposal。於是,拿到洋博後 Offer 的喜悅沒多久,馬上迎來歐洲/德國博後獎學金申請的馬拉松季,阿替的寶貴假期跟榮譽假全都拿去寫 Proposal 了QAQ
以【台灣土博→德國做博後研究】的資格 (Eligibility),我可以申請四個歐洲/德國的Postdoc Fellowships,依照申請截止的時間序是:
· HSFP (已經截止, 未申請)
· EMBO (計畫內容最短,八月中截止,每年審兩次;需要 interview,兩封推薦信)
· MSCA (居禮夫人獎學金,資料最多,九月中截止;純書面審,不用推薦信)
· Humboldt (德國洪堡基金會,十月截止;每年審三次,純書面審,兩封推薦信)(*)
有些研究機構也會有獨立的Postdoc Fellowship Programs,例如 EMBL博士後訓練計劃 有 ARISE (高級技術人員)、EIPOD (跨領域研究) 等不同的計畫
感恩讚嘆我博後老闆,他真是神級的 Grant 救援寫手,加上 EMBL 的後勤團隊神支援(**),最後MSCA 及 Humboldt 兩份博後獎學金通過,我的 CV 可以多兩行,開勳~
關於Fellowship 計畫撰寫的部分,網路上也有些前輩曾分享,台灣年輕者研究協會 (Tyra) 也有舉辦過相關講座與錄影,因為細節繁冗,在這邊就不贅述了
總之,最重要的是,「先找到博後的Host Lab、開始寫研究計畫」是大多數 Fellowship 的申請起點。還有,真的不用怕自己 Proposal 寫得很爛──因為不管你自己多努力寫,一定都還是會博後老闆改爆──反倒是調整好心態,利用寫 Proposal 的機會,多認識未來博後的研究機構,並與未來博後老闆、同事們建立良好的互動
*補充: Humboldt Fellowship 的獲獎者,可同時解鎖:
(a) 兩個月德國語言學校的免費體驗包,可在博後研究開始前使用,推薦大家一定要去!
(b) 兩週德國旅遊團 (Humboldt Study Tour),與其他洪堡獎學金得主同遊德國,由洪堡基金會出資,超讚!!!!!!!!!![我的Tour map: Frankfurt — Würzbug — Nürnberg — Bayreuth — Goldkronach — Jena — Dresden — Berlin — Hamburg — Münster — Bonn]
**補充: EMBL的 Scientific Support Team內有個 Grant Office,專門提供各類型 Postdoc Fellowship的寫作指引及英語修訂。各研究機構應該也有對應到的支持資源,準備研究計畫時,不妨順便打聽,或找以前的 Fellowship Recipients 協助 Review
***補充: 台灣科技部的博後千里馬獎學金,申請截止是七月底 (隔年出國),但我拿到 Offer 時已經七月初,所以沒考慮
EMBL 打工心得
以EMBL的科研打工仔身分,在德國海德堡生活,正式進入了第三年了~開心~~~
自從來德國以後,經歷各種文化衝擊,做研究同時邊學英文,學德文,學 Coffee break,學 Small talk,學歐洲的歷史文化,德鐵一定誤點,學會歐洲最重要的 Work-life balance ──真的每天感覺自己就是個留學菜雞啊!只是剛好有博士學位,領了 EMBL 博後級的薪水,稍有餘裕能負擔多一點的外食跟 Party 花費,不用餐餐煮難以下嚥的食物 XD
在語言上,當初面試時相比,英文口語對答的專業度、流利度、自信,有了顯著地進步(我爸媽真的超驕傲的~);德文也從零,緩慢進步到 A1+ 的等級 ,超市買東西不用靠翻譯了 ~
EMBL 內各個研究團隊的成員組成十分多樣,像是我們實驗室成員,來自十多個國家【德法荷瑞義典羅希俄巴印中台澳加巴】,我要認真感謝每天認真參加 Coffee breaks 的自己,學習與操有各式英文口音的人進行科研交流,並認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
感謝我的替代役弟兄們,啟發我知道土博轉洋博後的這條職涯
最後,我要感謝來德國才開始用 Duolingo 學德文的自己,我要感謝從來不錯過每週五下午 Beer & Pizza Session 的自己,我要感謝認真參加 EMBL Party Events 的自己,我要感謝善用 EMBL/EMBO Training courses 來努力成長的自己
希望土博們都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出路 :)
原文章及附錄資料,張貼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