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我的留美之路8--出國的資金

Recap
「錢」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想出國這件事所要面對的最大現實課題,也是講到出國大家經常會問到的問題。 第一篇有說到,小時候家裡負債累累。家裡的房貸和爺爺的鉅額債款在爸媽二十幾年辛苦省吃儉用的努力清償下,在我大一時終於全部還清了。到我要出國前,家裡其實已經有一小筆積蓄,老爸也答應可以贊助我一年的生活費和學費,但那是爸媽的養老金,非不得已我不應該碰。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想出國,唸PhD和讀公立學校基本上是唯一的選擇(出國後才了解有些私立學校給PhD的獎學金很大方,私校比較貴是個錯誤的迷思與偏見)。申請學校時也直接排除了NYC和LA這類生活開銷昂貴的城市,只敢找位在二、三線城市和大學城的學校。 出國前考TOFEL和GRE的貴森森報名費是用入伍前奶奶給的紅包錢支付的。老人家的傳統觀念,入伍是男孩的成年禮更是個不知道能不能安全回家的危險大事。家裡的兒孫們有人要入伍時,口袋再空都要想盡辦法生出一大包紅包壓壓驚。那是奶奶過世前最後一次跟她拿紅包,也是最大的一包。而跟TOFEL和GRE一樣貴到吐血的學校申請費則是散盡服役時領排長加給所存的錢。最後飛往美國的那張單程機票、租房的押金、剛抵達時買生活用品settle down的開銷,則是退伍後短暫回學校做半年的研究助理攢下的錢。基本上從當兵一直到真的離台赴美的那段日子,為了準備出國的資金開銷,生活非常地省。當兵休假時大家一解放就是到處吃吃喝喝唱卡啦OK玩瘋了,我只敢整天待在家當阿宅。 唸書的那幾年,跟其他PhD學生一樣,學費和保險是由這陣子吵很兇的計畫管理費支付。生活吃住大抵都是靠TA/RA的薪水渡過。我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TA的薪水是$1200 bi-weekly。TA薪水調漲過兩次,第一次是第二年隨通膨調整漲到$1300(同時間聽在Stanford的朋友說他們是$2000 bi-weekly),然後考完PhD資格考拿到candidate後又漲了一次 。PhD candidate的薪資好像是漲到$1800還是$2000的樣子,確切數字不太記得了,但對窮學生來說是有大幅地減輕了生活開銷的壓力。而最大的生活開銷——租屋,第一年租的studio一個月$850(剛剛查了一下,疫情後同樣的公寓飆漲到$1600了,很驚人的數字)。之後為了省錢搬去跟朋友合租一間Townhouse,房東是同校學長和學姊夫婦,人很好心,在那住了好幾年直到畢業從沒漲過我房租,就這樣每個月收我$500(到我畢業前$500已經是遠低於市場行情了)。總之TA/RA薪水扣完稅和繳完房租後所剩不多,但在中南部二線城市也夠一個人省吃儉用免強過活了。 對大部分的教授來說, 寒暑假才是PhD學生們不用準備期中期末考、不用做期末專題、不用改學生作業,能心無旁騖專心做研究的時間,他們是不太願意讓 PhD學生在寒暑假時離開lab的。而我則是運氣很好遇到了一個很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時去業界做intern的老闆。這讓我有機會用兩個暑假把國際學生CPT的額度都用掉,也趁機存了一筆小錢。第一次做intern的時候,去了一家當時財務狀況很糟屢傳要被其他大廠併購的二線公司。當時加上其他福利補貼差不多一個月$8000左右吧,對那時的我可是一筆天文數字,這輩子從沒聽過領死薪水還是個過水打工 的intern可以有這樣的薪資,更何況是在一家隨時會撐不過去破產倒閉的公司。這是在2018 Trump稅改之前的時代,除了不需要繳FICA外,NR的各種扣除額比現在還多很多,收到的paycheck大多都是進到自己口袋,暑假三個月就存了不小一筆錢,後來全拿去買了一台二手帶步車。這台車之後一直伴我度過整個學生生涯,直到工作兩年後才因為老車保養費吃不消決定換掉。 一年後第二次做intern是在FAANG之一的大廠,那時候total package已經漲到了大約一個月$12000左右了,薪資像火箭一樣又多了不少。靠那三個月存了一小筆錢,讓最後兩年的學生生活終於寬鬆了點,也開始敢偶爾奢侈一下吃大餐和出門旅遊。不過時隔了一年再次到灣區,最大的感受是灣區民眾氣氛、物價、環境飛快的變化。那一年夏天是我開始明顯感受到美國擺脫了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低谷陰霾,灣區薪資水漲船高、民眾慢慢地開始敢花錢了。整個灣區肉眼可見到處在大興土木,不過一年不見,原本大片雜草叢生的空地或是在金融海嘯後被廢棄許久的舊辦公室,突然冒出了一堆公寓和辦公樓的新建案。至於物價,原本吃一頓午餐差不多$7.5鎂左右,過了一年竟然變成了$9鎂 (10年後的今天,灣區吃一次午餐都要$15鎂起跳了)。也差不多是在這時期吧,灣區科技業薪資逐年飆漲的消息慢慢傳回了台灣,台灣的EECS學生開始又慢慢掀起了一股赴美熱潮,其中還不乏已經在TSMC或是MediaTek工作了好幾年的資深工程師。我有很多現在在美國的大學和碩班同學,都是在這時期辭掉台灣的工作到美國唸碩士拿OPT的。 P.S. 除了很明顯越來越擁擠的街道外,南灣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長期變化是野生動物變少了。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到灣區的時候,Sunnyvale市區都還隨處可見Bald Eagle在翱翔,每天早上馬路邊都是一整排被路殺的可憐小動物。這景象現在越來越罕見了,印象中我已經很久很久沒在Sunnyvale和Santa Clara市區看到Bald Eagle了(東灣Fremont那一帶比較靠山還偶爾會看到)。
Like
34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