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智社_不會游泳可以學潛水嗎?水肺跟自潛有什麼差別?
2019年4月1日 23:17
潛水這項運動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遙遠(但台灣明明是個海島國家!)
聽起來好像很危險,似乎要背很多裝備👔
沒錯,潛水確實有危險性,但哪種運動沒有呢?水肺潛水也需要不少裝備,但也有種潛水幾乎不需要裝備😏
其實關於水下的世界真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今天阿雜就來簡單介紹基礎潛水的知識吧🏊
1⃣️、水肺潛水?自由潛水?
潛水類型簡單就分這兩種,看到要穿潛水衣背著氣瓶的稱為水肺潛水(scuba diving),只帶著面鏡跟穿蛙鞋的是自由潛水(free diving)。
兩種潛水方式各有優缺點。
✅以水肺來說個人認為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在水下呼吸的感覺☺️
因為有氣瓶跟裝備的幫助,所以能在水下待很久,時間具體多長取決於每個人的呼吸習慣跟氣瓶大小。
一般來說,潛水用的氣瓶裝的是壓縮的普通空氣(也有一種高氧氣瓶),就跟陸地上呼吸的一樣,成份是21%的氧跟79%的氮,還有一點點的其他氣體,所以並不是那種醫療用的純氧氣瓶。
(不同尺寸的氣瓶)
而氣瓶打進去的空氣量會以bar作為單位,就想像成開車需要加汽油吧⛽️
雖然會有不同規格的氣瓶大小,但通常會要下水至少要有200bar以上,而至少要預留50bar出水面,你開車出去玩也要預留回程的油量啊🚗
當你潛的越深,會消耗得越快,呼吸較急促的人用量也會比較高,當然在水底的時間就會拉短,但通常一支氣瓶可以撐30分鐘以上沒有問題。
除了氣瓶之外,水肺還需要BCD浮力調整裝置(Buoyancy Compensator Device)、呼吸調節器、潛水儀表、面鏡、配重......等等各種裝備,每種都需要花時間了解操作方式,而且很難靠自己摸索,一定要上課(燒錢錢)💰
所以在初期來說水肺的入門門檻比較高💸
(水肺潛水員身上的眾多裝備,至少十公斤以上)
(水肺潛水員身上穿的浮力調節背心,簡稱BCD)
✅自由潛水的魅力在於,拋棄掉水肺隨便都十幾二十公斤的裝備,徹底融入於海洋的感覺,更像是一隻魚吧🐟
你的身上只有面鏡跟蛙鞋,非常自在,但個人認為自由潛水更要求身體的適應能力,畢竟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喂)。
沒有氣瓶,只有自己的一口氣,翻轉身體用蛙鞋踢入深海之中,但也因為沒有裝備,所以更能舒適的觀察水中生物🐙
相較之下自由潛水花費也比較便宜啦,水肺如果是初學者不想自己購買裝備的話,在台灣通常幾支氣瓶的套裝行程(包含潛水教練跟租裝備)要價約兩千多,跟其他娛樂活動比起來並不便宜。
不過自由潛水你想在海底待多久可不能靠外力,所以平時就要更多的練習去延伸憋氣時間跟耳壓的平衡👍🏻
2⃣️、如何成為潛水員
似乎很多人都會擔心的一點,不會游泳可以潛水嗎🧐
哈哈哈當然可以,其實潛水跟游泳技術沒有關係,當然如果你會游泳更好,可是更重要是不怕大海的那顆心🤲
以水肺潛水來說,是可以考證照的,說是證照但其實初級的並不難,只要去上課跟通過筆試跟海洋實習,大概三四天就能拿到🤙
考照系統最主流的就是PADI、NAUI、SSI......等等,其實沒有證照也能去體驗潛水,不過有證照後就可以在世界各地的潛店挑戰不同等級的潛點。
以目前最大眾的PADI(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來說,最初級的就是OPEN WATER DIVER開放水域潛水員,之後有各種等級(難度高很多),像考英檢一樣,之後還有救援潛水員、潛水長、潛水教練......等不同階段🧜♀️
⭕️題外話:
阿雜自己本身有OPEN WATER的證照,當初花了一筆錢跟精力去考,老實說現在也不常用到。
但畢竟水下的世界充滿美景卻也有風險🚫
考照時有專業的教練上課跟系統化的學習相關知識,絕對會安全很多,因為降低風險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風險🙆♀️
不過,重點還是要敬重大海,不要小看每個環節才能愉快的享受潛水時光喔。
本集資料主要參考來源:
(目前的部分文章也會同步更新於鍵盤大檸檬喔 作者欄寫阿雜的就是雜智社的文章)
我是阿雜,喜歡整理一些小知識大知識
如果喜歡歡迎追蹤,限時動態有更多迷你雜智喔
#一人雜智社
#一日雜智
#第49顆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