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的讀書攻略:養成3個好習慣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讀書小技巧。其實很多讀書的效率是靠習慣養成的,理解能力那些我覺得是其次,讀一次不懂,多讀幾次就行了。先申明這些方法是我自己的,其他人不習慣或不同意,那也沒關係,歡迎討論!
1. 寫有效筆記,不要做多餘的工作。
我在課堂上一定寫筆記,因為「寫」這個動作會幫助記憶。但寫筆記的精髓在於寫有用的筆記。我對於有用的定義是我不用再重寫或重看講義,也可以在隨時需要的時候找到筆記的資訊或解法。我的方法是用iPad裡的OneNote,並且把重點畫線起來(會考的題材,需要背的東西,常用的公式)。可以用紅色或highlighter,之後容易定位。除此之外,我很喜歡用Word檔的bullet point風格,把自己寫得東西用圓形、菱形、箭頭等來表達概念之間的關聯性。
除此之外,筆記分類/歸類也很重要。最好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料管理方式。現在很少看到同學用紙筆了,所以就以電子檔案來說。我自己是用學年/學期/課程分類,之後再用Day 1 (9/14)這樣的時間軸細分。這樣我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隨時找到我需要的當日課堂資料,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找」所浪費掉的時間。
寫筆記還有一件事我想提,寫筆記的邏輯很重要。我通常會用架出一種結構,可能前面會比較多的大數據/背景資料/專有名詞定義,中間比較多的個案case study/數學公式/硬知識,後面是收尾/大方向的重點整理。教授講課常常很隨性,你如果一字一句的照抄會很混亂。你可以聽出來教授的話符合結構的哪一層,那你就可以簡單的歸類,讓理解的過程變輕鬆。
一些地雷:
- 畫太多重點線,搞得整個筆記都是重點
- 寫完再也不看
- 太隨性導致日後看不懂
這裡可以給個例子:
這堂課是關於環境垃圾處理。裡面有很多數據與專有名詞定義。因此我寫筆記的時候會把我比較不懂的特別highlight起來,或是用很多快捷signs來顯示趨勢走向。小細節我反而就聽過就好。
2. 預習與複習的比重是不同的,可以跟80-20 rule。
我覺得預習遠遠比複習重要,因為在預習的時候你就可以提前知道哪裡是廢話,哪裡是須知。上課常常都是小時起跳的,人的注意力又只能集中30分鐘左右,所以提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空蠻重要的。
如果你看到一個部分是須知,並且你又不懂,可以課前就先標記起來,上課時問直接拿答案,順便賺課堂參與度的成績。
我預習的方式會傾向圖像一點。圖像的好處是可以把物件之間的連結簡易的表現出來。在數學或公式比較多的經濟學,真的很好用來理解基本原理。預習的目的不在於100%了解內容,而是幫助實際上課的時候可以很順的跟著教授走。畢竟有時候上課的速率很快,如果不想要在課堂上當個很煩的問題達人,提前把比較需要背景知識的東西學八成,最後兩成用上課時間吸收會是很好的方法。
複習的話,我基本上只看講義與筆記,幾乎不會動到課本(現在回頭想想,我大學四年從來沒有買過教科書)。複習挑重點就好了,像是看有特別劃線或highlight的部分。一堂課真的需要知道的也就只有大約15-30分鐘的教材,其他多餘的聽過就好。
一些地雷:
- 預習時不要把所有課文看完,因為常常動輒幾百頁,不可能持續性的看完
- 預習有可能會理解錯誤,不要讓固態思想讓你在課堂上無法靈活的變通。有時候預習太自信的話會演變成一步錯,步步錯的窘境
例子如下:
這是我的會計課預習的筆記。上課時是不太可能有時間畫圖的,但預習的時候可以用圖像來吸收概念。上課的時候會感覺80%都是複習,感覺很好。
3. 細緻的規劃跟實際執行讀書計畫
我在學校需要花在讀書上的時間蠻重的。尤其負擔比較龐大的課程都集中在大二大三,那時候還必須額外找正職工作,所以讀書的效率是我最關心的。關於規劃與實踐這區塊,我相信提前規劃會有自我實現預言的效果,而細緻的規劃則是會強迫自己的腦把事項的需求切成小塊,能更具體的去實現,讓心理壓力少很多。
首先,我會把所有的事情都用30分鐘的方塊規劃。30分鐘為基礎點是我很在意的,因為這會促使你更高效地運用時間。例如我在社團開會都會壓在半小時內。這樣的要求會讓自己在會前就必須提前準備好,不會到時候拖拖拉拉的浪費大家與自己等下需要讀書的時間。
以讀書規劃的角度看,我會以時效性與分數輕重拿來做考量。有些項目很急迫,可能24小時內就需要,但只算總成績的5-10%,那種就隨便處理,點到就好。而有些東西可能很不急迫,但是期末算很重,那種我就會先把接下來3-4個月的進度表訂出來,把日曆標起來,開學第一週就先跟教授定期約時間討論了。
在填寫讀書計畫的細節時,我會把我具體想要讀完的頁數、題目、完成度都寫出來。這樣的方式能使實際進行的環節格外清晰。在實踐的步驟,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自律。時間到了,該幹嘛就幹嘛。如果我在早九課堂前有提前規劃要先寫功課的話,我就一定會去做,就算我睡比較少或要省略早餐。畢竟都花時間規劃妥當了卻沒有執行到位是很可惜。我做完的時候習慣在日曆裡標記(done),這給我很大的成就感,會有一早起床就旗開得勝的快感。
另外在執行層面,我習慣提早作業。這種情況是比較樂觀,但若我有能力,我會每個課的作業都提前5-7天做完,這樣就算臨時有急事,也有檔案可以提交。給自己足夠的緩衝空間是一種給自己的尊重與自由。如果我一直被死線壓著,我會覺得生活很沒有品質。
有可能大家會好奇讀書規劃與睡眠的連結。我覺得如果東西太難、真的做不出來(像是計量型經濟學的題目),我會直接提早睡覺。明天早一點起床用比較清澈的思緒再看一遍、找同學一起合作、跟助教約時間討論等等都會是更符合時間效益的決定。
但如果今天我在寫的研究報告分段的思緒必須有連結、數理題目在運算上很需要邏輯推理、電腦程式步驟繁瑣的話,那我會決定一口氣完成。這種不睡覺的情況僅限於我評估隔天要重新看一遍、重新進入狀況太燒腦,倒不如現在氣勢如虹就把要的東西生出來才會發生。
一些地雷:
- 什麼事都要做到100分,在不必要太努力的事項上花大於它價值的精力
- 規劃好的時間到了卻無限的繼續佔用其他事情的時間,整個計畫會垮掉
- 作業太難卻固執要自己獨力面對,該睡覺不去睡。反方向,東西快好了,無法堅持到底一次到位
以上這3個習慣是我個人的淺見,如果喜歡的話,歡迎追蹤IG帳williammm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