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市場的心得

健行科技大學
有問題都可以問 我再看看可以分享什麼 我在二手市場玩了幾年 玩出了一點點的心得 在台灣二手市場普遍不熱絡 我從剛開始賣自己的東西 到後面開始 幫自己和家人物色商品 也有幫同事物色商品 幫朋友賣iphone ...等 為何會想選二手呢? 1. 不外乎就是「價格」 2. 對我來說也不是「必須」的物件 例如:3C, 生活用品, 家電...etc 在臺灣市場上充斥著許多「詐騙」 我買賣商品第一優先絕對是考量「安全」 1. 貴重物品只面交 2. 其次貨到付款 3. 只買自己了解的商品 我使用的三種平台: 1. facebook (90%) 2. Dcard 二手版 (10%) 3. 蝦皮 (1次) 而交易最熱絡的四個地區「台北, 新北, 台中, 高雄」 我很慶幸我在北部 大多買賣都可以面交 已賣家角度: 剛開始在玩的時候 就碰到一些社團審核問題...(故事很長略) 1. 商品放對的族群 「沒有賣不去的商品 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 剛開始在玩的時候 對於大多商品價值很不理解 但價格很高 甚至有些壞掉的商品 依然還是有人收 e.g. 像是最初的時候幫同事賣了一台(他用不到) 原價 8000的知名瞬熱飲水機 在我眼裡他基本上沒有價值XD 我幫他 posted 好幾個月 都賣不掉(1/3 的價格) 後來在某個社團 post 上去瞬間就好幾個人收購 我才意識到 賣商品要在理解此商品價值的族群中(社團) 2. 定價高並給優惠和議價 身為賣家在賣東西 我現在會把價格定在比較高一點 然後用 面交方式會給折扣 和 喜歡對方議價 主要也代表「買家是真心想要」此商品 (我自己也很常砍價) 以買家角度: 在物色商品的時候 很介意賣家是否有詳細的商品資訊甚至是來源或目的 (沒有視為詐騙) 像我對以下商品信任度較高: 1. 最近的尾牙獎品 2. 買家搬家所以要賣(通常是大型傢俱物件) 3. 賣家買來很少用 4. 賣方是換換黨 每年換新 像那種女用系列我一切都是扣分 lol 1. 價格 買東西時二手在我觀念上都是 7折甚至以上(電商價的七折) 我自己計算方式: 商品活動最低價 + 5% 上下的信用卡回饋 = 新品價值 再來要面交的交通費+時間 但像是抽獎獎品 我則可以接受 新品的 8折優惠 2. 品牌+價值 挑商品會盡量挑 高階+知名的品牌 未來該商品也會二手轉售 當然也會希望該商品具有一定的保值 高階商品相對的功能性也會比較好 3. 漫長等待 有時候我會想要某些商品 但不是必需品 e.g. 腳踏車 而我會很花時間的了解該產品的差異和品牌及型號 很很很很花時間的 慢慢看是否有不錯的商品 以及「理解自己需求」<- 第四點 簡易心得: 其實大多台灣人都不太喜歡二手商品的買賣 即使是我兄弟姐妹 還是 我朋友 例如我提到過的:我朋友的 iphone 兩年換一次 但舊的 iphone 都騙自己備用機 但都沒在使用XD 之前我就幫他賣掉 他就很感謝我 我家人也是很討厭麻煩 而我就是一個中間人 對我來說 二手買賣就是幫商品續命 賣東西可以換到一點錢錢 買東西則可以省點錢 但缺點也很明顯 1. 很麻煩 2. 很花時間 不只要了解商品 還要懂得基本社交去溝通 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問問看XD
Lik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