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資訊分享 發現升遷輪不到我那年,我決定去讀 MBA(淡江化材→ Merck KGaA)
對這幾年我帶過的留學生來說,MBA 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選項!
今天就來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最後也一起來看看──MBA 是不是你該考慮的碩士科系?
--
現在風氣一面倒羨慕工程師的薪水,但這位同學選擇從技術人轉職為管理者:畢業後在半導體產業做了五年,「技術夠用,但升不上去,也橫不出去。」
他發現薪資成長幅度比不上管理職、工作內容單一,生活像在原地打轉。
「自己現在的體力與能力,撐得過下一個五年?」
「最不容易被替代的還是 decision maker。」
他不是一開始就想念 MBA。但有了幾年工作經驗後,他很清楚知道:如果想理解整個商業邏輯,就不能只待在技術角落。
而且,他特別在意一件事──「同學會是誰」。(這點後面你就會明白有多重要)
於是他選擇出國進修,申請了英國的 MBA。他在 Aston 的 MBA 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有人做過財務分析、有人創過業,也有人跟他一樣是工程背景。
這個課程最大特色就是「真實互動」與「實際演練」。每次討論,都像一場現場版的管理會議:
你得學會在文化與邏輯都不相同的團隊中,協作、說服,並一起做出決策。
「以前寫報告是給主管參考,現在能自己看懂整個案子的走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選。」
後來他在 Merck KGaA 做到全球創新採購經理。他沒說自己變成什麼大人物:「我原本也以為國際企業是給資源好的人走的路,後來才發現,有些人只是比較早知道那條路在哪。」
--
為什麼說 MBA 讓人「又愛又恨」呢?
先說「恨」的部分──
首先學費貴出一截,加上 MBA 與產業連結密切,許多學生不太敢選地點冷門的學校,這就意味著生活費也壓不下來。再來,MBA 是訓練你做管理職,但市場上始終是執行者多、主管少,很多人怕學了管人卻只能被管,學歷無用武之地。
說回「愛」的部分──
你在 MBA 裡遇見的同學,將會是你未來最珍貴的人脈資產。他們來自不同產業、不同國家,帶來的是教室以外的視野與啟發。而當這些人各自走向不同產業的關鍵職位,你根本無法想像自己未來的人脈網有多強!
--
作為「充滿期待 vs 現實壓力」的典型代表科系,MBA 適合你嗎?
別著急決定,歡迎你藉由這個講座聽聽看英國的 MBA 都在做什麼;甚至,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來賓之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