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學弟妹的話和學校該改的地方
1.社會上,大家一聽到淡江,立馬連結上學店的輪廓,但我則不這麼認為。我反而覺得,淡江人在素質培育與資源應用上有自己獨樹一格的特質,甚至還勝過其他學校。首先,校園和整個學風非常的自由,不管在任何領域皆是如此。然而,在這麼自由的環境下,學生還有辦法那麼自治,並且不違背自己身為學生的本份與初衷,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也許相對於其他學校的壓抑與保守,導致在那種環境下培養出的學生素質,固然在專業能力上高於我們,卻沒辦法在人品培育上,也擁有像我們一樣那麼"健康、自由"的學習心理。
要知道,在社會上生存不光是擁有專業能力就夠了,還要有"圓滑處事"的方法與態度,我認為我們學校的學生出去在這方面是不會輸人的。也因為自由的學風,讓我們不必"奴性"的求全於社會規則,培養出了"習慣透過不同面向思考"的特質。社會在各方面的進步,有些時候還真的需要不從眾的想法與意見作為臨門一腳。
2.社團的必修學分:我個人認為設立這樣的必修學分對於大學自由、多樣性的教育初衷與意義有些違背。當然,學校會將這方面作為必修的學分無非是想讓淡江與國外接軌,甚至更深一層的國際化,但忽略了差異性而弄巧成拙。
矛盾而無奈的是,礙於東西方在文化、歷史以及教育背景上等環境因素的不同,就算套用了相同的制度與法規,也無法培育出相對的成果與目的。
大學前,生在東方的我們的學習動機、心態已經被"無窮無盡的考試"給綁架了,彷彿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樣的陋習也給了坊間補習班有了生存的理由。我們沉溺於分數的高低,卻沒去想過"數字只是將學習所獲得的成效給巨具象化而已"這個背後的意義。儒家與填鴨式的及教育給我們的不是讓我們提早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透過膚淺的互較分數,上升同儕之間的仇恨心。東方的教育沒有提早讓我們思考學習的真正意義,是它非常失敗的地方。若能克服這個點,今天的我們是能無縫接軌、不需花太多時間磨合套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的(學生能確實體會到社團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對自身充實心靈的實質意義與團體價值觀的正確認知)
在西方,我認為他們教育的最成功之處在於,他們所教出來的學生,沒有一個不知道他們為何而學,西方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學習各方面領域的目的(有實用性、理論性質)是為了甚麼。甚至在尚未培養專業領域的細部知識之前,就先將"學習態度與素質"帶入課程中,讓他們先找到正確的學習與對待各領域的心態。
講了這麼多,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將"西方制度"套用在我們東方學生身上之前,那麼必須在上大學前,提早培養好"時常思考做事背後的意義與習慣,以及擁有基本的正確價值觀與認同,而非一味追求世俗標準的高低"。
如此一來,才有可能獲得相等的意義與成效。而不是不尊重每位學生的多元特色(不見得每位學生的性格都適合融入社團環境),又硬是套入制度要求大家配合。這樣原本正確的願景與意義,才不會到最後淪為學生擔心有無辦法畢業的累贅。
不過學校為何不好好想想,我們也可以創造自己的制度、亮點讓西方也來跟我們互相交流呢?我們其實不需要妄自菲薄,刻意矮人一等去討教他們的資源。
3.世俗的成功,不是成功,你的"成就感"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很重要,我認為學校不該過度把教育重心放在和產學合作的層面上,學校有學校本身存在的意義,產業有產業自己獨有的意義,一個成功的大學教育乃是在"已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與動機下為了培育出獨立思考與反省的習慣而存在的",產業的意義則是希望能創造好幾臺幫公司賺錢的機器;強調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只在乎利益考量。這兩者是不同的,我認為學校在這方面只需要告知"社會上有這樣的情況與現象存在",而不是一味用大學教育的包裝紙,趁機推入公司的職缺進行類似置入性行銷和打廣告手法。因為這完全失去大學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矛盾的是,淡江近年來標榜的"擠身企業最愛用的大學人才Top10" 完全讓自己身為大學卻完全捨棄自己"高等學術教育殿堂"的尊嚴。
那你也許會認為說,除了培育出產業愛用的人才之外,我們難道還有其他能夠比拼國立大學的特色嗎?
所以我不是才說過,不要妄自菲薄嗎? 因為我們當然有。
我們的資源絕對不比別人少,培養出的特色性格絕對不比別人差,多少人羨慕我們,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這麼豐富多元?絕對超多,我相信,其他學校羨慕的要死。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說不完的東西,等著你們發覺.....
4.上大學前,你需要事先接觸相關的該校人事物,再決定未來是否願意接受這間學校的薰陶,培育出具有這間學校特色的社會人:我認為每個學校都具有每個學校所培養出"XX人"特色與目標的能力,這在出社會上後是看得出來的,會因為就學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也許大一誤打誤撞進入了某科系,最後發現自己沒有興趣、讀不來,想要轉學或重考。很高興你提早認清自己不適合的那部分,但我仍要說,構成一個完整的大學生活,不僅限於課業方面而已。同時你還要明白,轉學前、後兩個環境的差異在哪裡?你是否也願意接受轉學後的環境薰陶,成為他們所要培養出的"XX人"的特色?
舉個例子:如果性格上你較屬於沉默寡言或不擅與人交談,卻又想將自己培育成擅於獨立完成事情的人格特質,那淡江的環境和學生性質可能不太適合你。因為我們的特色就是開放,習慣在討論中獲得團體的答案與共識。即便在這裡有你想就讀或興趣的科系,我剛才也說過了,一個完整的大學生活與學習,絕對不是只有考慮課業方面的慾望,生活、環境方面對你人格素質的培養,也是影響很大的。
但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你也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地方,讓自己在四年後為自己身為具有"XX人"的特色而感到驕傲、滿足。
5.恭喜小大一突破考驗,迎向新人生階段。但為什麼台灣教育規定大家都需要考過學測,而指考卻並非如此?我其實也曾經很納悶,但後來上了大學才發現,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
教育部成立學測的制度意義,不在於希望你多麼專精於解題的技巧,重點在於透過設立一個遠程目標,讓你在進入大學之前能夠培養好"自治的規劃與習慣"。
畢竟,沒有妥善分配時間固定複習進度內容,你根本考不好學測。
反映回一個完整的大學學習,你需要具備獨立與自治的規劃生活,讓生活維持有序性,才不易在太過自由的環境中失去目標與重心。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學測的題目根本不像指考這麼刁鑽。因為那根本不是他從頭到尾所要強調的意義。
6.可以的話,打工性質盡量選擇家教機會,你可以學會用自己的邏輯編輯重點,製作成講義試著教學生,一方面你會解鎖新的成就(學會如何建構系統性思考與整理規劃),另一方面你將能站在教育者的角色,體諒平常台上教授授課實質的感覺與辛苦,並反省自身翹課行為,背後的意義與尊重。
願大家日後都能成為夢想中的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