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LGBTQ的就醫權

我今年3月參加了紐西蘭舉辦的UOW Pride Symposium 2025,5月參加了跨性別友善校園暨醫療工作坊,還有10多場的國內外會議和課程。
megapx
megapx
重點都在關注LGBTQ族群受到的歧視還有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就是醫療人員如何提供友善的健康照護。 因為台灣和國際的調查都發現,非二元性別者會因為擔心透露自己的同志、跨性別身分而不敢就醫,也有在就醫時受到歧視和不友善的言語和行為對待,而無法得到需要的幫助。至於比例和人數因為往往被沒有開口的人低估,落差比較大就不寫出實際數字了。 許多調查顯示多元性別者出現身心症狀的比例比較高,但這不是因為性別認同或性傾向造成的,意思就是非二元性別本身不是病也不是容易得病的基因缺陷,而是因為不友善的校園、工作和醫療環境施加的身心壓力。 雖然多元性別者比較常就醫的科別是婦產科、身心科、新陳代謝科,但不是只有這幾個科別的醫療人員需要有足夠的性別意識,就醫的過程中大家會遇到行政人員、門診人員、檢查室人員、還有其他就醫的民眾和陪病者,是大家都需要有性別認同的態度和行為,所以也不是要針對醫療人員挑起對立。就醫是為了更健康而減少醫療,不是讓自己的身心更不開心而遠離醫療。 怎麼做到性別友善大家可能都有概念,要廣設性別友善廁所,要用多元性別者還有伴侶認同的稱謂,擺放多元性別的標語來提升認識。 不過需要的不只是形式上、外觀的友善,醫病雙方更需要的是從心態上合作,從服務上提供需要的尊重,因為不只是多元性別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文化、種族背景。每個人都會有自我偏見,我們預想的友善不一定對每個人都適合,所以主動開口是最簡單自然的互動方式了,不過別忘記,"不想說"、"不方便討論"也是一個權利。 如果醫療人員因為自身原因無法服務多元性別者,需要做的不是批評和漠視,而是友善地轉介給能提供幫助的健康照護人員。 *每個人都是母親生的,母親節快樂,但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母親"! #多元性別 #性別友善 #性別平等 #性別認同 #跨性別 #同志 #LGBT #LGBTQ #LGBTQA #LGBTQA+ #醫病關係 #醫療品質 #友善醫療
Like
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