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不應該以省錢為賣點
2018年8月7日 01:32
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就算政府蓋一條到哪裡也不通的道路,也比無所作為要好
→ 好啦我知道這很凱因斯,不過我認為對於現在的台北乃至於台灣來說非常切中問題
------------------------------------------
柯文哲昨日在台南演講時,又開始自鳴得意的自我吹捧省錢還債,並大力批評其他縣市舉債,意圖改變政治文化、把這種風氣大力推廣。
就在幾乎同一時間,我的經濟日報的推播通知跳出:台灣國銀存放款差額已逾十兆,錢多到滿出來,沒人要借。早就記不清楚,這已經是第幾十個月連續看到這種消息,Over-Banking的銀行業過度競爭,利率血流成河,銀行根本不希望你還他錢,資金取得成本空前新低。
今年七月,彭博社才嚴厲警告台灣太摳不花錢,經濟會面臨的後果。報導指出:「儘管台灣央行不斷呼籲振興經濟不能只依賴貨幣政策,擴大舉債在台灣仍被視為『債留子孫』。隨著地方選舉來臨,『財政紀律仍比財政刺激更對選民胃口。』」
星展銀行經濟學家馬鐵英說:「台灣是有舉債空間但一直沒有用,一方面是有自我設限的問題。」馬鐵英指出,「台灣舉債逼近法定上限時政黨會互相批評舉債太高。」
「在11月縣市首長選舉投票前,爭取連任或是打擊對手的參選人紛紛在債務議題大打口水戰。台北市長柯文哲5月底宣布,台北市政府正式脫離千億債務俱樂部,宣稱這是『地方自治史上民選首長的最高還債紀錄』。」
(以上三段文字部分引用報導:《台灣太摳不花錢 彭博:經濟恐降溫》
在財經本業專家的眼中,柯文哲可是屬於迎合選民、追求短期利益、打口水戰的一方,完全與公眾直覺相反,而且是鼓吹不良風氣的源頭之一。
台灣旅日的有名經濟學家,世界知名的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辜朝明,最近幾年一直不斷呼籲:目前的狀況和過去教科書所講的經驗完全不同,此時如果政府沒有行動,經濟活動很容易就出問題。
他主要的論調為:政府應帶頭大膽花錢、投資計畫的報酬率如果能高於政府舉債的融資成本,即使金額非常龐大,也不會成為政府的負擔。「當經濟陷入困境時,就算政府蓋一條到哪裡也不通的道路,也比無所作為要好。」為什麼這幾年經濟數據很好,民間卻很無感?游資過多、缺乏投資就是最主要的問題。
如今的台灣,處於後有追兵,又必須加速往前追趕的狀態,可以說一點都不缺錢,但非常欠缺時間,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是小事。
台北市真的不缺建設嗎?完全不是。這幾年台北市的變化非常大,僅僅是這幾年,信義計畫區迅速的蛻變成真正意義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未來5年,那裡的天際線會完全改變,至少會出現13棟以上的摩天大樓,而且企業開始出現群聚效應,絕對不會成為鬼城,交通堵塞已經日復一日嚴重。
城市的生產力中心已經轉移,從南港一直綿延到西湖,基隆河畔已經出現「新臺北城」,加上大巨蛋即將完工(希望如此),這些重要地區都處於重大的交通瓶頸上,台北市將來面臨的挑戰可以說非常嚴重。
在這個與時間賽跑的時間點上,台北市有強大的還款能力、根本沒有問題的舉債空間,與全國素質最好的公務團隊,期盼的是更前瞻的領導、更有執行力的作為,而不應該是短期迎合選民的口水,對前瞻性的計畫,完全怠惰性的付之闕如;正所謂戰術勤勞,戰略懶惰。有餘裕仍還債根本不值得吹捧,也不值得鼓勵。
最後在這個時代,我得被迫要附註一下:柯文哲仍是台北市最好的選擇,也該投票給他,但是這不代表應該無條件支持與認同他諸多令人搖頭的動作。特別是文化風氣的重要遠超出任何人想像,柯文哲若意圖帶領此種文化,國民必須意識到背後巨大的經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