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觀了他們的workshop之後非常高興,我說這不就是一個簡陋的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小社區嗎。你就會感覺裡面的人都非常友好非常快樂,每天過的無憂無慮的,我跟他們講叫我們這邊的狀態是「上班如上墳」,大致意思就是「go to work like go in grave 」,他們都表現出了一個非常驚訝的表情。社區里的小孩子們參加了他們的活動之後都表示,將來的夢想就是在這裡,小孩子特別開心地說(大意):「My papa told me I can be everyone in the future, and they are everyone.」
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是每個人都做自己最想乾、最擅長的工作,每個人都百分之百地奉獻,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的價值完美實現,而且沒有人剝削、利用你去賺錢。在這裡我真的看到了一點影子。
最近我看網上,總有人喜歡拿北歐抑鬱症比率高說事情,其實這是一個標準的幸存者偏差。因為北歐社會發達,醫療健全,每個人都配一個家庭醫生,但凡精神有點不舒適,檢查檢查就給歸到抑鬱症里了。我們才重視抑鬱症多少年啊,農民工人什麼的,有誰知道要去看這個病呢。有本書叫《中國農村婦女自殺報告》,裡面有多觸目驚心大家可以自己去看,這些人一輩子也沒有跟抑鬱症聯繫起來,但是人已經沒了。還有瑞典因為強姦率高,曾被叫過「強姦之都」,那也是因為他們法律健全,有一些很輕度的性騷擾都被判處強姦罪,我們這邊強姦還能庭外和解呢不是?還有印度官方報的強姦率比中國還低,那印度就安全了?還是那句話,每天老闆一個微信就要從休息狀態切換到工作狀態的人,就別心疼人家抑鬱症了,多心疼心疼自己吧。
(四)福利社會觀
除了第一部分提到的經濟基礎外,北歐的社會福利制度還有三大基石,即先進的制度保證、社會文化和人口基數。
我在第二部分里吹了半天北歐的福利,人家好當然是好,但人家不是傻。有很多完善的制度防止國民「薅國家的羊毛」。例如北歐的公共交通系統,買票上車的地方都沒人看著,你想上就上想下就下,看似「搭便車」也毫無問題。但是他們會有專門的檢票員去抽查,逃票罰款一千多,可以說力度很大了。排除個別人品特別好的個例,按照抽查的比率來算,逃票也佔不到多大便宜(他們都是算好概率然後定好罰款金額的),而且還會留一個不誠信的記錄,還不如直接買票了。納稅也是同理,人民自主報稅和銀行代扣相結合,但要查出了逃稅那個處罰力度會讓你疼一輩子。
可以看到他們制度邏輯出發點就不一樣,前提是先無條件信任你,但是要有欺騙行為不好意思我就要下重手了。我挪威的朋友就跟我講,她剛來這邊的時候養的貓生病了,然後寵物醫院的醫生給貓做了很多檢查、開了很多藥,她就跟男朋友抱怨說會不會是醫生為了賺錢故意加了「私貨」。她男朋友就給了她一個超級surprise的表情,說你怎麼能這麼想,寵物醫生肯定是基於他最專業的判斷做出的最合理的選擇啊。
還有一個例子是這邊衣服鞋子等產品,在購買一個月之內,拿著小票是可以無條件退貨的。這前提肯定是基於互相信任的基礎,認為你肯定是有足夠理由去退貨而不是佔我便宜。因為挪威登山很難,很多遊客都是在這裡購買登山鞋、衝鋒衣的。我就很好奇,跟一個帶北歐團的中國導遊聊天,問他中國遊客退貨現象多不多。他跟我說首先絕大多數旅行社都不做登山項目,因為風險太大了;其次這邊會因為天氣冷、變化大,很多遊客會在本地買衣服,尤其是國慶來玩的,但真正退衣服的並不多,有可能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制度;最後,有一種現象很有趣,一旦有遊客選擇了退貨,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示範效應,看有人佔了便宜,整個團的人都會跟風退貨。這就是社會心理學里講的群體效應,在群體中作惡的道德負擔也會減輕——社會學家用這個原理分析納粹大屠殺的。
任何制度都是有漏洞的,完全杜絕國民佔福利的便宜只能在理想情況下實現,搭便車的人永遠存在。比如挪威的政策,農民養的羊被狼吃了,政府就會有一筆補貼。然後就會發現有些人家就有些貓膩,比如別人家三年被狼吃一隻羊,他們家每年被吃三隻,從常理和概率上講說不過去。我朋友講,她跟挪威本地人交流這事,本地人就會覺得首先沒有證據怎麼能證明人家騙福利呢,說不定他們的農場就是很偏遠容易有狼出沒呢;再者如果因為有人騙福利就取消補貼,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怎麼辦呢?